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

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

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8匹、時速可達350公里,搭配小米一貫強調的「高性價比」話術,迅速擄獲了大批科技粉與性能車迷的心。即便高階車型加上選配後總價突破新台幣兩百萬元,依然不減買氣,熱度之高令人咋舌。

短短數日內,訂單破萬、社群洗版、媒體爭相報導,小米汽車宛如一場「中國夢幻跑車」的集體狂歡。但幾週之後,這場夢,開始破碎。

一塊艙蓋,引爆退車風暴

導火線來自SU7 Ultra主打的選配部件,這個號稱具備「碳纖維雙風道設計」的前艙蓋。小米在宣傳中強調,這塊售價4.2萬元人民幣(約新台幣18萬元)的配件,能導流空氣、強化散熱,還是概念車設計的延伸。對許多高階車主而言,它不僅代表性能,更象徵身份與情感價值。

然而交車後,多位車主與汽車自媒體、資深車評人陸續拍攝影片拆解該部件,發現艙蓋下方所謂的「風道」其實只是裝飾孔洞,不僅尺寸極小,且完全未接入散熱系統,幾乎不具實質功能。與普通鋁製艙蓋相比,重量只減輕1.3公斤,結構也幾乎相同。簡言之,與宣傳嚴重不符。

小米對此回應稱:「表達不夠清楚,我們深表歉意」,並提出補償2萬積分(約新台幣8千元),或讓尚未交車者可改選鋁製艙蓋。但已交車的用戶若想更換,則需重新排隊30至40週。

對許多車主而言,這已不是溝通失誤,而是赤裸裸的欺瞞。退車群迅速擴大,超過400人集體維權,並有律師受託準備提起集體訴訟,依《消費者保護法》主張「退一賠三」。

雷軍的沉默,比馬力限速更讓人心寒

其實,這場「艙蓋之亂」只是積怨已久的爆點。早在此之前,小米就曾透過一次 OTA 更新(Over-The-Air,遠端無線更新),將SU7 Ultra的最大馬力從1548匹限制為900匹,只有完成特定賽道成績後才能解鎖完整性能。這項變動未經用戶事先知會,也無明確公告,引發大量不滿,車主紛紛質疑:「我花錢買的,是不是你說鎖就能鎖的?」

在傳統燃油車的時代,性能等同於硬體;但進入電動車世代,馬力、加速度、方向盤回饋等核心體驗,都能透過軟體「解鎖」或「關閉」。這就是OTA更新的威力——也是爭議的源頭。當車主以為自己開的是頂規超跑,卻在某個夜晚被無預警「空中更新」降級成中階版本,情緒怎能不爆炸?

而原本最被信任的那個人——雷軍,卻在這段風暴中選擇了沉默。這位過去總是親自在微博發聲、直播帶貨的創辦人,突然失語,直到事件延燒超過一個月後,才低調發文:「這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。」

但對車主而言,他們要的不是創辦人的心情低潮,而是明確的責任與實質的補償。

他曾羨慕台灣,如今已遠遠超越

約在2001年前後,我曾在北京採訪當時仍是金山軟體CEO的雷軍。那時的他,語氣溫和、舉止謙遜,談起台灣電子產業更是充滿敬意:「你們的電子產業成熟,我們還要學很久。」我至今仍記得那一刻他眼中的敬佩。

誰能料想,二十年後,他不只打造出中國最暢銷的手機品牌,還跨足汽車業,以驚人的速度推高熱度、擁抱流量,成為中國科技圈最具象徵性的企業家之一。而現在,他所面對的危機,也比當年複雜得多、沉重得多。

行銷是翅膀,也可能變成鎖鏈

雷軍這些年打造的「個人IP」,堪稱中國行銷圈的經典。他在發表會舞台上豪語「對標保時捷」,在微博上喊出「不靠噱頭只靠真誠」,每一句話都為小米品牌注入人格與溫度。

他讓消費者相信,買的不是車,而是一種理念、一種參與感。然而當產品出現落差,這種人格化的行銷模式也瞬間轉化為高風險:消費者不只覺得產品不好,更覺得你背叛了他們的信任。

台灣也逐漸出現類似的行銷形態。一些網紅創辦品牌、餐飲主理人親自代言,甚至講師靠個人故事包裝線上課程。這些做法固然有效,卻也充滿風險。因為一旦出錯,跌落的不是產品,而是整個「人設」。

小米汽車這場風暴,就是一堂活生生的課:當品牌過度依賴創辦人聲量,危機發生時,沒人能擋在前面,也沒人能替他承擔後果。

別讓流量遮蔽誠信

SU7 Ultra 的退車風波揭示的不只是產品瑕疵,更是整個流量時代品牌經營的危機。當情緒勝過技術、宣傳凌駕實際,最終傷害的,是那些原本最願意為你買單、為你說話的忠實支持者。

這場危機,是否能讓小米重新思考造車的本質,仍是未知數。但有一點是確定的:不論你是造車、賣課、做內容,你說過的每句話,終將成為你被檢驗的依據。

消費者記得的,從來不是你說了什麼動人的話,而是你做到了什麼,或,沒做到什麼。

延伸閱讀:
京東、美團、餓了麼開打!中國外送大戰燒向台灣啟示

從黃沙漫天到藍天夢想:我在北京親歷的沙塵暴與霧霾之戰

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: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

關於倪國緯與墨緯軒:寫給數位時代的一份備忘

 歡迎來到「墨緯軒」,我是倪國緯。這裡是一間虛擬書齋,也是一位觀察者的數位備忘錄。在這裡,我寫下對當代科技、人工智慧、台灣與中國社會轉折的思索,更書寫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忽略的價值、文化與人性。

「墨」是書寫的工具,是一種對文字與知識的尊重;「緯」是我筆名的延伸,也象徵思考的經緯交錯。命名為「墨緯軒」,是希望在數位的冷冽之中,留下一個可以沉澱與思辨的空間。

我曾在北京工作多年,經歷過中國社會的變遷與媒體改革,也親眼目睹AI如何從實驗室走入產業。回到台灣後,我以文字作為橋樑,試圖連結彼此陌生又相似的兩岸視角,同時對台灣的未來提出自己的觀察與建議。

在這個部落格,你會看到:

  • 我對 AI 發展趨勢的分析與反思

  • 關於台灣科技、產業與教育制度的批判與建議

  • 面對中國崛起與國際局勢,我如何解讀兩岸互動的深層脈絡

  • 也有少數私人記憶與情感碎片,讓書寫回到人本的溫度

這些文章,不追求熱門關鍵字,不為迎合潮流,只為那些願意停下來、讀完一千字的人。

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讀者,歡迎你加入我的閱讀世界。

這裡是倪國緯的墨緯軒,讓我們用筆與思考,對抗遺忘的時代。

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

AI答案不等於真相!生成知識背後的陷阱

AI生成知識的多元與偏誤:筆記型電腦連結醫學、科學、哲學、歷史與錯誤的歷史形象,象徵人工智慧整合不同領域知識,同時可能產生偏差與重寫歷史的現象。


2024年,一個有趣卻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引發全球熱議:知名AI圖像生成器竟將英國中古時代的國王,畫成了膚色黝黑、頭戴皇冠的非洲裔君主。這場現代科技的「烏龍」不僅鬧出了笑話,更意外掀開了人類知識體系的神祕面紗。

 

從「印刷術」到「AI」:知識如何被改寫?

回顧人類知識的發展史,從最初刻畫於岩壁與骨頭的符號,到古希臘的字母系統,乃至於15世紀古騰堡發明的印刷術,無不改變著人類文明的軌跡。印刷術將知識從「少數菁英」的掌握之中解放出來,推動了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,更為民主化奠定了根基。

 

然而,今天的AI生成技術,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特性。澳洲學者Sarah V. Bentley指出:生成式AI並非如印刷術般「一人之言,萬人可聞」,而是「千言萬語,歸為一聲」。AI演算法透過海量資料庫進行深度學習,最終產生單一而看似權威的「答案」。這個「唯一答案」,卻未必是真理,而可能是大量偏見、錯誤資訊所拼湊的產物。

 

當歷史成為演算法的「遊戲」

生成AI技術有趣卻令人擔憂的地方,就在於它不知不覺地改寫了真實世界的歷史與記憶。除了黑人國王,還出現了女性教宗、黑人維京人,甚至將美國開國元勳描繪成各種種族的大熔爐,活脫一場現代版的「時空錯亂」。

 

乍看之下,這或許只是一場無傷大雅的笑話,但深究起來卻令人不寒而慄。正如Bentley所言,這場由AI所引發的歷史錯亂,直接揭露了「知識的可建構性」。當科技能輕易重構歷史,那麼真實性將何存?權威又從何而來?

 

AI狂潮下的「數位失憶」

AI對於人類社會的滲透早已深入生活各個角落,從校園到職場,再到醫療現場,不勝枚舉。根據最新調查顯示,86%的大學生用AI完成學習,英國更有20%的醫師使用AI協助診斷病情。這種依賴現象,社會學家稱之為「數位失憶」(Google效應),我們漸漸喪失了記憶與判斷,轉而依靠搜尋工具、AI生成答案。

 

AI技術讓我們獲得快速而便捷的答案,卻可能逐漸剝奪我們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。正如古人所云: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」,今日或許該重新定義為:「盡信AI,則不如無AI」。

 

學習蘇格拉底,質疑才是真智慧

Bentley提醒我們,2500年前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早已預見:「唯一的真智慧,是知道自己無知。」在資訊爆炸的今日,我們或許掌握了無數訊息,卻可能比以往更不懂得質疑與反思。

 

AI以極快的速度主宰人類生活,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「何謂知識」。倘若我們不再質疑演算法、不再懷疑機器生成的答案,那麼人類的智慧與判斷,便如同溫水煮青蛙,終將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活力。

 

「知道自己無知」,迎向AI的未來

AI已經進入「強者愈強」的正向循環,演算法吸納越多資訊便愈加精準,但也越容易形成偏見,甚至可能淪為有意操控的工具。面對AI生成的「知識奇觀」,我們必須學習對科技保持敬畏與謹慎,更要保有清醒的自覺。

 

AI或許能給予我們快速的答案,卻無法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;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搜尋資訊,卻不能教我們如何反省與思考。若想在AI時代保持真智慧,就該回歸蘇格拉底所倡導的核心:「知道自己無知」,在資訊海洋中不迷航,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。

 

延伸閱讀

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京東、美團、餓了麼開打!中國外送大戰燒向台灣啟示

倪國緯針對中國外送補貼戰撰文的AI插畫

 

今年春天,一場空前激烈的餐飲外送大戰在中國大陸全面爆發。原本由「美團」與「餓了麼」兩強穩坐龍頭的市場,因「京東」橫空出世而打破平衡。三大平台彼此攻防,不僅補貼、優惠齊發,更引發整個外送產業劇烈變化。這場戰爭,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補貼戰,更有深層的商業邏輯,值得台灣市場借鏡。

從電商走向即時配送的必然之路

京東以電商起家,專攻家電、3C、日用品,地位類似台灣的PChome、博客來,長年在大陸市場占有一席之地。它的最大優勢來自自建物流,能做到「今天下單、明天到貨」,以快速與信賴打響口碑。然而,隨著中國電商市場逐漸飽和,拼多多、抖音電商等新勢力快速崛起,京東的成長動能逐年減弱,近幾年營收增幅已滑落至個位數。

更大的挑戰來自美團。這位原本專注「送吃的」的外送平台,近年積極轉型「送萬物」。透過「即時零售」,美團不只提供餐點配送,還能在30分鐘內送達生鮮、飲料、日用品,甚至3C商品。這舉動直接挑戰了京東的核心業務——「今天下單、(今)天到貨」的承諾,已被美團的「半小時送達」超越。用戶開始把「快」的印象轉向美團,京東的用戶與市場份額正悄悄流失。

所以京東意識到必須出手,因為家電可能一年只買一次,但外送一天能叫三次。若不搶下高頻流量,京東未來恐怕連低頻生意也守不住。在這場「高頻」對「低頻」的戰爭中,京東進軍外送市場,成了防守也是進攻,成了保住流量入口的「保衛戰」。

三強混戰:搶人、搶商家、搶市場

為了迅速搶下市場份額,京東祭出一連串強勢條件:免收商家抽成(所謂「零傭金」)、替全職外送員繳交社會保險與住房基金(類似台灣的勞保、健保、勞退),還加碼推出巨額補貼,讓消費者只需幾塊人民幣就能買到咖啡、奶茶、速食。這些政策大大吸引了餐廳、騎手與消費者,短短兩個月,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千萬單。

美團見狀迅速回擊,宣布未來三年投入一千億補貼應戰,同時強化「即時零售」與「外送」雙軌策略,進一步鞏固「30分鐘送達」的優勢。餓了麼也不甘落後,宣布追加百億補貼,並喊出「不打口水戰、只給真優惠」,力圖穩住基本盤。

這場戰爭,不僅是補貼戰,更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競爭延伸。其實,京東與美團的角力早在幾年前就悄悄展開。當美團從「吃」跨向「買」,用戶習慣在美團上購買飲料、生活用品、小家電時,京東就嗅到危機:若「明(今)天到貨」無法抗衡「半小時送達」,未來用戶還有理由打開京東App嗎?

短期紅利,長期風險

對消費者而言,這場補貼大戰無疑是一場即時雨。1元奶茶、9.9元咖啡、超時免單、免運優惠,把人拉回外送市場初期的「黃金補貼時代」。大陸網友笑說:「不多點幾杯奶茶,好像賺不到平台的錢!」

但短期紅利背後,藏著長期隱憂。補貼戰靠燒錢換市佔,一旦補貼停止、價格回漲,市場可能回到高抽成、高配送費的舊有模式。商家、消費者的福利是長久還是曇花一現,端看平台能撐多久。

當市場失去挑戰者

台灣的外送市場,長期由Uber Eats與foodpanda兩家主導。前些時候兩家甚至傳出合併計畫,所幸公平會出手阻擋,否則今天恐怕只剩一家獨大。儘管未合併,市場競爭力道早已大不如前,優惠減少、運費增加、抽成提高,補貼紅利早已消失。

中國這場外送大戰提醒我們:只有競爭,消費者才能受惠;只有挑戰者,平台才願意讓利。當市場缺少競爭者,價格只會慢慢墊高,服務只會逐步縮減,選擇只會越來越少。

看著中國消費者享有1元奶茶、超時免單、低傭金的時代,我們不免思考:台灣還有可能出現第三家挑戰者嗎?還有可能重現平台「搶人、搶商家、搶消費者」的局面嗎?

競爭是最後的公平

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這場中國大陸外送大戰提醒我們:當競爭消失,吃虧的永遠是消費者。公平交易不只是法律條文,更是市場持續活力的基礎。

台灣外送市場是否還有空間容納新挑戰者?是否有企業願意投身這場燒錢又殘酷的賽局?沒人能預測。但可以確定的是:當市場只剩兩家,消費者的選擇就少了一半;當只剩一家,選擇幾乎不存在。


延伸閱讀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

新聞還需要人寫嗎?AI來了,但記者的價值還在

倪國緯回憶新聞歲月,分享他如何在北京指導年輕記者撰寫關於聯想併購IBM的獨家報導。圖為一位資深新聞主管在辦公室中指導女記者修訂稿件示意圖,象徵新聞精神在AI時代的傳承。


讀完《紐約客》資深編輯約書亞·羅斯曼(Joshua Rothman)撰寫的〈Will A.I. Save the News?〉,我久久無法言語。對我這樣一位曾經在新聞第一線打滾多年的人而言,那不是一篇分析文章,更像是一場深層的自我回顧。他坦言,自己曾多年不看新聞,直到911事件才真正進入媒體世界。如今,他卻被新聞愈來愈負面的語調與空洞的內容困擾,甚至必須「主動把新聞推開」,才能保有與現實的連結。

 

我完全懂他那種矛盾。我也曾在新聞中生活、燃燒,也曾在新聞中迷失與沉重。

 

採訪921地震:那晚,我放下錄音筆,只想陪他沉默

 

還記得1999年921大地震後,我深入災區採訪。記者的本能告訴我:「越悲傷的地方,越需要被記錄。」但那一夜,在醫院的病床旁,我訪問到一位失去至親的男子。他努力忍住情緒,聲音顫抖,話未說完便已潰堤,痛哭失聲。我當下放下錄音筆,只靜靜站在他身旁,不再追問、不再記錄。

 

我於心不忍,那樣的悲傷,不該被轉化成報導的標題。我在心裡默默的想這輩子也不碰這類令人心碎的新聞

 

新聞有時是社會的傷口,過度揭露只會讓傷更深。但我也明白,它的存在,能推動改變。只是,經歷那場夜晚後,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力量,繼續記錄這世界的殘酷。

 

預見聯想併購IBM:我們不是亂寫新聞,而是先看見真相

 

後來我被派到北京,帶領一支剛起步的大陸新鮮人新聞團隊。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女記者帶來一則令人震驚的報導:聯想正在秘密洽談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。那時聯想才剛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電腦廠商,但IBM卻是如日中天,全球電腦業界的霸主,沒有人敢相信這可能成真。

 

稿件交到我手上時,我的第一反應是:「這會不會是個誤判?」馬上問了採訪記者新聞來源是否可靠?她信誓旦旦說絕不是假新聞。台北總公司更直言要我撤稿,認為我們在「亂寫新聞」。我猶豫了好也打電話給一位熟識的,剛離職的聯想高層,想說他是高層又剛離職,或許願意說,但對方只回答我:「離職時我簽了保密協議,我不能回答你的任何問題」。有了這句話,我最後決定刊登,但也小心翼翼地在標題前加了兩個字:「據傳」。

 

接下來一年,這位記者持續追蹤,月月都有進展,精準得讓人膽顫。我私下問她:「妳的消息來源是誰?可靠嗎?」她抬頭看著我,語氣堅定地說:「當初你教我們,保護消息來源是新聞自由的底線。這不是我編的,但我不能說出是誰告訴我的。」

 

她的堅持,讓我選擇相信。直到聯想正式召開併購記者會的那一刻,我對她說:「做得好,你拿到了全球大獨家,我們對得起讀者,也對得起自己。」

 

那一刻,我更加篤定:新聞的價值,不只在於搶得先機,更在於一種對真相的執著與信念。但也正因如此,我無法不去思考一個問題——如果今天是AI在寫這條新聞,它能做出這樣的判斷嗎?它能承擔來自外界的懷疑,仍堅持出刊嗎?

 

而如今,AI真的來了,站在我們身邊,甚至走在我們前面。新聞人,真的準備好了嗎?

 

AI來了,新聞人該退場,還是重新上陣?

 

羅斯曼在《紐約客》一文中提到,如今的AI新聞工具,不僅能快速生成文字、摘要報導,還能轉成語音播報,甚至製作成短影音。Google推出的「AI概覽」,更讓讀者無需點進原文,就能接收到整合過的資訊。他問:「如果這樣下去,新聞業還剩下什麼?」

 

這不只是媒體人的焦慮,也是每一位內容創作者的心頭大問。我們還需要新聞嗎?還需要記者嗎?AI真的會全面取代我們的角色嗎?

 

AI不會取代記者,但它會淘汰懶得深挖的記者

 

羅斯曼的觀點冷靜而犀利。他指出,AI的確可能「掏空新聞產業」(hollow out the media business),但同時也能「強化新聞本質」(enhance journalism)。他觀察到,《紐約時報》等國際媒體已開始使用AI進行深度調查,協助記者處理成千上萬頁資料與影音素材,完成過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報導。

 

AI的確強大,但它不會主動追問、不會感同身受、不會理解一個家庭支離破碎的背後意味。真正有價值的報導,從來不是快,而是深;不是資訊量,而是理解力。

 

新聞不是資料堆疊,而是人性的提煉

 

AI不會在地震現場落淚,也不會為一篇報導整夜失眠。但人會。


新聞不是資料的組合,而是情感的提煉、真相的追尋,那種在泥濘中前行、在良知與現實之間掙扎的經驗,AI學不來。

 

我們這些曾經寫過災難現場,也發表過國際獨家的新聞人,或許不再在第一線,但那份對真相的執著與責任感,從未遠離。新聞可以轉型,但新聞人的價值不該消失。

 

新聞的靈魂仍在人手中,而非演算法裡

 

正如羅斯曼文章中指出的理念AI或許能模仿新聞的形式,卻無法取代新聞的靈魂。這份靈魂來自那些願意冒險說真話、甘願承受誤解卻堅持事實的人。


未來的新聞,可能是跨平台的,可能是AI輔助生成的,但每一個「初始素材」仍需要一位有經驗、有判斷、有情感的新聞人去建構。這點,AI永遠無法勝任。

 

我現在已不再身為記者,但新聞這兩個字,從未離開我的人生。因為我相信,在這個演算法橫行的時代,人寫的文字,依然有它無可取代的溫度與力量。

 

延伸閱讀:

Will A.I. Save the News?

從黃沙漫天到藍天夢想:我在北京親歷的沙塵暴與霧霾之戰

川普關稅背後的真相:全球為美國債務埋單的時代來了?

 

 

從黃沙漫天到藍天夢想:我在北京親歷的沙塵暴與霧霾之戰

 

(北京沙塵暴與藍天對比|倪國緯以AI繪製)

春風拂面,卻也帶來揚塵紛飛。為了消除北京季節性污染的「頑疾」-揚塵,據媒體報導,北京市又啟動每年一度的揚塵專項治理百日攻堅行動,從施工工地、道路清潔、裸地綠化到區域示範,構築全鏈條的精細化治理體系。這座城市再次踏上與空氣污染的搏鬥之路,讓我不禁回想起多年前,我初到北京,與風沙共處的日子。

 

沙塵暴的記憶:2000年的黃沙漫天

 

記得2000年初到北京工作時,那時候恰逢沙塵暴肆虐。當沙塵暴來襲時,天空化作橘色帷幕,黃沙遮天蔽日,彷彿末日降臨。當時,台灣的親民黨正處於聲勢的頂峰,望著這片橘色的天空,和幾個台灣同事笑稱,這漫天黃沙怕是親民黨的「勢力」滲透,连北京的天空都染上他們的色彩。

 

當時的北京,相較上海,少了幾分繁華,民眾生活儉樸。沙塵暴來襲時,當地人拿透明塑膠袋,戳幾個小孔,套在頭上便出門。我嫌這模樣粗俗不堪,執意不從,結果出門不到片刻,漫天的黃沙如同無數細小的砂礫,毫不留情地拍打著我的臉龐,那種刺痛感,彷彿有無數細小的蟲子在啃噬肌膚,每一寸都承受著針扎般的痛楚,臉頰彷彿被針扎得無處可逃,刺痛連綿不絕。

 

然而,短短一兩年,沙塵暴的肆虐竟漸漸平息。治理成效顯著,北京的天空若逢好天氣,藍得透徹,白雲點綴其間,宛如畫卷。那萬里無雲的日子,總讓人心曠神怡,彷彿城市的呼吸都輕盈了幾分。

 

霧霾的陰影:2012年的沉重空氣

 

2012年,我再次踏足北京,卻遇上另一場空氣危機-霧霾。與沙塵暴的張揚不同,灰濛蒙的霧霾如薄紗籠罩,將整個城市籠罩其中。嚴重時,能見度甚至會看不見對街的大樓。呼吸時,總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怪異的味道,彷彿吸不到足夠的氧氣,令人胸悶不適。走在街頭,總覺得喉嚨被無形之物卡住,每一口氣都沉甸甸的,彷彿連靈魂都被這灰霾壓得喘不過氣。

 

霧霾引發的健康隱憂,點燃了輿論的怒火。北京周邊工廠被要求停工,甚至遷廠,治理力度之大令人咋舌。果然,一兩年間,霧霾的陰影逐漸消散,天空重現清朗,市民的抱怨也隨之淡去。

 

柳絮的困擾:春天的「雪景」之殞

 

然而,北京的空氣難題從未徹底消停。四、五月間,楊柳絮如雪花般漫天飛舞,成了另一道難解的風景。這些白絮源自1960年代的綠化政策,當時楊柳樹因耐旱抗污、成本低廉,成為城市綠化的首選。未料,雌樹的飛絮卻帶來麻煩,飄散如雪,沾滿行人衣衫,甚至引發過敏,令人避之不及。

 

我曾站在北京街頭,看著這「雪景」飄落,起初還覺詩意盎然。可當白絮鑽進鼻腔,引發陣陣噴嚏,才知這美景背後的苦楚。過敏者更是苦不堪言,咳嗽氣喘如影隨形。2000年起,北京著手替換雌樹為雄樹,推廣無絮品種,但200萬棵樹的「變性」工程,至今仍未竟全功。每年春季,市民仍需口罩護身,小心翼翼地與這「雪花」共存。

 

沙塵再起,藍天可期

 

很多人印象中的北京是霧霾,是車潮,是高樓;但對我而言,北京也曾是那個塑膠袋罩頭的時代,是「漫天黃沙遮日光」的驚悚日常,是「飛絮如雪」的詩意折磨。這些經歷,曾經困擾,也曾經驚嘆,但最終都構成了我對北京最真實的記憶。

 

從親身體會沙塵暴時的刺痛,到霧霾籠罩下的窒息,再到如今楊柳絮鋪天蓋地的困境,北京這座城市始終在與大自然博弈,也與自己的決策過程搏鬥。治理環境問題從來不是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,而是一場需要長期耐心的修行。

 

而我,雖已離開北京多年,仍時常仰望台北的天空,想起那藍得不可思議的北京晴天,近年聽聞北京沙塵暴捲土重來,空氣污染指數偶爾「爆表」,默默希望那片天,能夠一直藍下去。

 

延伸閱讀:
AI
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熊貓外交再現舞台:從憨態可掬到地緣政治的柔性力量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

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: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

 

倪國緯使用AI繪製

一場牽動全球電動車產業未來的重要談判,正於北京與布魯塞爾之間悄悄展開。歐盟與中國近日同步釋出訊號,將以創新的「價格承諾」機制,取代原先劍拔弩張的高關稅政策。這場轉變不只是貿易策略的技術性調整,更象徵著在地緣政治動盪、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,中歐雙方正試圖尋找一條「競爭中有合作、博弈中有妥協」的新出路。

 

親歷產業轉折:我與中國電動車的相遇

 

當年我在北京工作時,曾協助公司投標北汽集團新能源車的品牌宣傳片。雖未中標,但卻因而與北汽新能源部門建立起長期聯繫,也間接讓我見證了一段電動車產業的精彩蛻變。那時的中國電動車技術尚處摸索階段,續航里程僅120公里,市場反應冷淡。

 

但隨著與北汽同仁的長期互動,我看見他們一步步推進電池效率、車載科技與智能駕駛,並信心滿滿地談起未來將達成500公里以上的續航、甚至大舉進軍歐洲。如今,這一切不再是夢想。對我而言,這不只是旁觀者的觀察,更是一路走來的同行與共振。

 

歐盟高關稅之後:「價格承諾」登場

 

2023年,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,聲稱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免於遭遇「補貼傾銷」。但這項政策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,車價飛漲、銷量下滑,連德國本地車廠也叫苦連天。

 

如今歐中雙方轉向「價格承諾」機制,意即中國輸歐電動車需設定最低售價,避免低價競爭。這不僅避免了進一步貿易衝突,也讓市場維持公平競爭,為中歐合作創造更多空間。

 

電動車走進生活:北京同事的真實故事

 

在北京,買燃油車得先中籤搖號,許多同事搖了幾年都落空,轉而投入新能源車懷抱。一開始大家都擔心充電設施不足、車輛開不遠,但幾年下來,這些疑慮早已煙消雲散。

 

疫情期間,我與一位老同事微信通話,他 casually 地說:「我剛從北京開電車跑了一圈內蒙、遼寧、河北,沒遇到任何問題。」高速公路休息站設有快充站,還附咖啡廳與便利商店,讓人一邊充電一邊補充精神。他笑說:「比油車還省事,還能領補貼,太划算了!」這番話,道盡中國電動車普及的真正關鍵:不只是技術,更是政策與基建齊頭並進。

 

電動車的歐洲趣事:文化差異化為行銷亮點

 

2022年,比亞迪進軍挪威,結果首批車主在社群上「求救」:插頭怎麼不合?原來部分車型沿用中國國標插孔,與歐洲不符。廠商緊急寄出轉接器,還貼心附上北歐風保溫瓶安撫顧客,這場「插頭之亂」反成另類行銷。

 

在德國,一位技師維修時,聽見車載系統用中文大喊「請繫好安全帶!」,嚇得連忙後退。雖然廠商後來推出語音更新,但不少車迷堅持保留原版語音包,說這是「賽博東方的神祕浪漫」。

 

法國一小鎮政府採購比亞迪電動巡邏車,車身中文「警」字太顯眼,居民誤以為有外國警方駐點,報警抗議。最後只好加上法國國旗平息誤會,媒體反而大幅報導,為品牌加分不少。

 

中歐合作的新機會,台灣不可缺席

 

根據國際數據,全球前20大電動車品牌中,中國企業占了11席。德國租車巨頭Sixt更下單10萬輛中國車。面對如此變局,歐盟也不得不調整策略,朝「競爭中合作」靠攏。

 

對台灣而言,這是一次重要的彎道超車機會。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電子零組件、半導體、感測器與車載系統研發實力,若能與中國車企深化合作,將為台灣創造龐大的出口與就業機會,並擴大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影響力。

 

從「黑船來襲」到中歐攜手

 

中國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時,有德媒形容這是「黑船來襲」——借用19世紀美國艦隊迫使日本開港的典故,暗示中國電車大軍突襲歐洲汽車傳統重鎮。

 

但今天的局勢早已不同。歐中選擇用對話取代衝突、用價格承諾取代貿易壁壘,反映出在產業轉型與地緣角力之中,合作才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出路。

 

從當年參與新能源車推廣,到今天見證中國電動車席捲歐洲,我深刻感受到:世界正被重新定義。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,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新格局。

 

這場中歐談判不只是數字與關稅的較量,更是新時代產業合作的試金石。對台灣來說,如果能抓住電動車供應鏈的跳板,不只是產業升級的契機,更是確保我們在下一個全球經濟浪潮中不被邊緣化的重要關鍵。

 

延伸閱讀: 

川普關稅背後的真相:全球為美國債務埋單的時代來了? 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 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