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片摘自網路)


還記得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,正是兩岸交流最頻繁的時期。幾乎每個月,都有來自台灣的朋友前來訪問,有人參加國際論壇,有人進行商務考察,也有人純粹來探索這座千年古都的風華。許多朋友在忙碌的會議間隙,總會撥空與我見面,而我則成了半個導遊,帶著他們尋訪北京的歷史印記。

選擇哪個景點成為了一道必答題。長城固然壯麗,故宮當然宏偉,但我最常帶朋友去的地方,卻是恭王府——這座隱身在紫禁城北側的靜謐府邸,既交通便利,又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讓人感受深厚的歷史底蘊。從初來北京的驚豔,到後來幾乎走得爛熟,恭王府的後花園,已是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權傾一時:從貪官府邸到親王宅邸

對許多初次聽聞恭王府的人來說,這名稱或許並不響亮,因為這個住宅的最後一任屋主-恭親王奕訢,雖在近代史是個重要人物,但是一般人對他還是不了解。但當我告訴他們:「這裡曾經是清朝權臣和珅的府邸。」他們的興致瞬間被點燃。和珅——這個在乾隆朝權勢滔天的貪官,傳言死後抄出的財富相當於清朝國庫十年收入,他的宅邸究竟有多奢華?

然而,踏進府內,許多朋友反而訝異,這裡不如預想中的金碧輝煌,反而顯得雅致內斂。或許,和珅深諳「財不露白」的道理,表面低調,內裡卻暗藏乾坤。這座府邸數度易主,歷經百餘年,輾轉落入恭親王奕訢之手,以「恭王府」之名流傳至今。


「天下第一福」的傳奇

恭王府這個景點,原先只有後花園部分開放,其餘的地方被當作中國音樂學院的校舍。後來因為北京舉辦奧運的關係,音樂學院遷往其他地方,整個恭王府才恢復原貌。 

恭王府最令人津津樂道的,莫過於後花園裡那塊「天下第一福」石碑。這塊福字碑,相傳出自康熙皇帝之手,原是為孝莊太后祝壽所書。福字融合了「子、田、才、壽、福」五種吉祥寓意,象徵家族興旺、福祿綿延。然而,這塊珍貴的石碑,在乾隆年間神秘消失,直到百年後,才在恭王府後花園的秘雲洞內被發現。

傳說,這是和珅趁乾隆御駕出征時,偷偷從皇宮內搬來的寶物。他為了確保福氣不被奪走,在後花園修築了一座假山,將石碑藏於山洞內。這座假山上雕刻著雙龍搶珠的圖案,而這顆珠子與福字碑相連,只要移動石碑,珠子便會掉落,進而雙龍崩塌,象徵皇權不穩。這樣的設計,不僅反映了和珅的貪婪,也展現了他的精心算計。


人潮不息的王府秘境

每當我帶朋友來到這裡,總能看到他們驚奇的表情。導遊一遍遍地講述這些傳說,我聽得多了,也能倒背如流。而導遊在敘述者高潮起伏的歷史傳說時,總不忘說每年都要拓印這個「福」字做成福字畫,再加上遊客一再撫摸,雖然這個「福」字現在有玻璃覆蓋在上面,還是會影響這個字,所以明年這個字可能就看不到了!紀念品也可能沒有了!於是,各種福字紀念品熱賣,我自己也買了不少,從福字畫到徽章,收藏了不下二十件。

然而,歲月流轉,福字碑依舊穩穩地立在那裡,彷彿見證著時代的變遷,卻未曾動搖。


交流的變遷與未來的期盼

如今,兩岸關係已不如往昔,據說台灣團客未來赴大陸旅遊,甚至需要事先登錄才能前往。曾經熱絡的互動,如今卻有層層阻隔。我已回到台灣,恭王府的記憶仍鮮明如昨,然而,那些午後的閒談、那些充滿驚嘆與笑聲的遊覽,彷彿成了遙遠的夢境。

歷史不變,但時代在變。我不知道,未來是否還有機會,再一次帶著朋友走進這座府邸,再次感受那段充滿故事的午後時光。只是,如果有一天,這段交流的記憶真的如傳說中的福字碑般,被歲月的風塵掩埋,那該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。

延伸閱讀
中國軟實力超越英國 台灣如何找回文化輸出的黃金時代?

低谷中的善念:如何在春節前夕為生命注入希望


北京生活札記:電動自行車、摩托車與狗牌的城市故事

 

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片摘自網路)



 2025年3月底,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再次迎來中國國際時裝週。熟悉的季節,熟悉的場地,而我,卻只能隔著螢幕遙望。那種情緒,如潮水般湧上心頭,說不清是懷念還是遺憾。

因為那裡,正是我-倪國緯2012年重返北京後工作的地方。包豪斯(Bauhaus)式建築-挑高的空間與寬闊的立柱結構,以及弧形屋頂與北向傾斜的鋸齒形玻璃天窗所形成紅磚牆、灰煙囪、巷弄裡的畫廊與咖啡館,一草一木、一磚一瓦,我都熟悉得像記憶裡的老朋友。

從機密工廠到創意地標

其實,中國國際時裝週的主場地不在798,而在緊鄰的751園區。798與751,這兩串數字聽來毫無意義,卻是冷戰時期留下的時代密碼。當年,中共為掩人耳目,將一批軍工電子廠區以數字編號命名,這些「7」字頭的工廠群散布在北京東北四環外。

如今,全球知名的LCD面板大廠京東方,正是從這片土地起家。

798是電子工廠的核心區,而751則提供水電與能源的支援。如今751園區中央那座巨大球形建築「大罐」,原本是儲存天然氣的容器。當年蒸汽轟鳴、煤煙四起的場景彷彿還在耳邊,如今卻早已換成了模特兒踏步與鎂光閃爍的節奏。

798工作,是我與藝術最靠近的時刻

回到北京,對我而言是一場重新啟程。老闆是個地道的北京人,說話總是含蓄:「週三上午見,週五下午碰一面。」不喜歡定死時間,怕讓客戶趕;而客戶也習慣體諒,大概在上午十點,或者下午兩點半來拜訪我們

經常會有兩組客戶在同一時段到訪,老闆便說:「你先帶一組去798轉轉。」就這樣,798成了我辦公桌以外的第二個辦公室。那些斑駁紅磚的巷弄、掛滿裝置藝術的畫廊外牆,每天都在變化,卻又保留著一種不變的骨架與氣息。

馬克杯上的記憶與沉默

在我第一次來北京工作時,798尚未被觀光客佔領,我就時常獨自前往探險。園區約一平方公里,若每個工作室都細細走看,看上兩三天也不嫌多。我最喜歡的,是那些沒有掛名的小空間。有一次,我走進一間只賣馬克杯的工作坊,每只杯子上的圖案全是手繪的——坦克、天安門、紅旗、群眾,一眼就看得出來,這位藝術家想說什麼。

後來我帶幾位大陸年輕朋友來看,他們站在那些馬克杯前笑說:「這藝術家真會聯想,居然把和平的天安門和坦克放在一起。」

我只是靜靜地笑。他們眼中的「和平」,與我們記憶中的歷史,終究是兩條交錯卻難以重疊的軌跡。

革命語言與裸體藝術的衝撞

798讓我難忘的,不只是創作,更是那份衝突與自由。

有一年,我走進園區中央廣場那座典型的包豪斯式的廠房,四面牆壁仍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:「毛主席萬歲 萬萬歲」。而在那句標語的正中央,赫然掛著一幅性感女性全裸的人體攝影。

紅色口號與裸體影像的並置,不只是視覺的衝突,更像是思想上的碰撞。這個畫面後來被外媒報導,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象徵,也讓798從此聲名大噪。人們開始說:「來北京,過去去故宮,看現代來798。」那句話,也從那時開始傳遍全球。

商業與藝術,始終拉鋸

2012年我重返798時,心裡始終惦記著那間馬克杯的小工作室。我循著記憶中的巷子尋找,廠房還在,但展品已經全然不同。藝術家早已搬離,取而代之的是燈光明亮、陳設規整的商業展覽。

租金高漲,一平方米每日要價兩美元以上。租下一個空間展覽一週,費用動輒上千美金。於是,藝術家離開了,精品品牌進駐了,越來越多人說,798變了,味道淡了。

但對我來說,那些曾經的光與影、畫與杯、創作與沉默,才是真正的798。它們是這個地方的靈魂,也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風景。

751,我看見服裝也能是一場無聲的劇場

相比798的畫作與裝置,751更像一座大型的時尚實驗室。大罐成為最重要的表演空間,圓形、無柱、空曠,舞台搭設毫不費力。每逢中國國際時裝週,各路設計師、模特兒、藝人齊聚於此,這裡就像一場熱烈而短暫的嘉年華。

我與751園區的工作人員關係像鄰居般熟悉。每當客戶來訪,只需一通電話,他們便會派出電動遊園車載我們穿梭在798與751之間。有時看展,有時看秀,時裝週的表演入場也不必擔心,熟門熟路的朋友早就為我們安排妥當。

那幾年,創意與設計幾乎滲透了我的生活,每一次呼吸裡都有靈感的氣息。在那些充滿鐵與光的空間裡,我彷彿真實地參與了一場時代的變革。

我懷念798,也懷念那個努力重新開始的自己

今日的798與751,或許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的模樣,但那份衝撞與激盪,那種在鋼鐵與靈魂之間游移的氛圍,依然深深烙印在心裡。

每當我看到中國國際時裝週的新聞,或朋友提起北京,我總會不自覺回想起那段日子——我在798看見創作的真誠,在751見證服裝的靈光,那些日子,真的像一場夢,鮮明而真實。

延伸閱讀:
從坦克圖案到裸體攝影展,我在北京798親歷的藝術衝突

大陸短劇爆紅 絕非偶然

我命由我不由天!大陸電影票房狂飆,台灣能否再創奇蹟?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