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

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

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8匹、時速可達350公里,搭配小米一貫強調的「高性價比」話術,迅速擄獲了大批科技粉與性能車迷的心。即便高階車型加上選配後總價突破新台幣兩百萬元,依然不減買氣,熱度之高令人咋舌。

短短數日內,訂單破萬、社群洗版、媒體爭相報導,小米汽車宛如一場「中國夢幻跑車」的集體狂歡。但幾週之後,這場夢,開始破碎。

一塊艙蓋,引爆退車風暴

導火線來自SU7 Ultra主打的選配部件,這個號稱具備「碳纖維雙風道設計」的前艙蓋。小米在宣傳中強調,這塊售價4.2萬元人民幣(約新台幣18萬元)的配件,能導流空氣、強化散熱,還是概念車設計的延伸。對許多高階車主而言,它不僅代表性能,更象徵身份與情感價值。

然而交車後,多位車主與汽車自媒體、資深車評人陸續拍攝影片拆解該部件,發現艙蓋下方所謂的「風道」其實只是裝飾孔洞,不僅尺寸極小,且完全未接入散熱系統,幾乎不具實質功能。與普通鋁製艙蓋相比,重量只減輕1.3公斤,結構也幾乎相同。簡言之,與宣傳嚴重不符。

小米對此回應稱:「表達不夠清楚,我們深表歉意」,並提出補償2萬積分(約新台幣8千元),或讓尚未交車者可改選鋁製艙蓋。但已交車的用戶若想更換,則需重新排隊30至40週。

對許多車主而言,這已不是溝通失誤,而是赤裸裸的欺瞞。退車群迅速擴大,超過400人集體維權,並有律師受託準備提起集體訴訟,依《消費者保護法》主張「退一賠三」。

雷軍的沉默,比馬力限速更讓人心寒

其實,這場「艙蓋之亂」只是積怨已久的爆點。早在此之前,小米就曾透過一次 OTA 更新(Over-The-Air,遠端無線更新),將SU7 Ultra的最大馬力從1548匹限制為900匹,只有完成特定賽道成績後才能解鎖完整性能。這項變動未經用戶事先知會,也無明確公告,引發大量不滿,車主紛紛質疑:「我花錢買的,是不是你說鎖就能鎖的?」

在傳統燃油車的時代,性能等同於硬體;但進入電動車世代,馬力、加速度、方向盤回饋等核心體驗,都能透過軟體「解鎖」或「關閉」。這就是OTA更新的威力——也是爭議的源頭。當車主以為自己開的是頂規超跑,卻在某個夜晚被無預警「空中更新」降級成中階版本,情緒怎能不爆炸?

而原本最被信任的那個人——雷軍,卻在這段風暴中選擇了沉默。這位過去總是親自在微博發聲、直播帶貨的創辦人,突然失語,直到事件延燒超過一個月後,才低調發文:「這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。」

但對車主而言,他們要的不是創辦人的心情低潮,而是明確的責任與實質的補償。

他曾羨慕台灣,如今已遠遠超越

約在2001年前後,我曾在北京採訪當時仍是金山軟體CEO的雷軍。那時的他,語氣溫和、舉止謙遜,談起台灣電子產業更是充滿敬意:「你們的電子產業成熟,我們還要學很久。」我至今仍記得那一刻他眼中的敬佩。

誰能料想,二十年後,他不只打造出中國最暢銷的手機品牌,還跨足汽車業,以驚人的速度推高熱度、擁抱流量,成為中國科技圈最具象徵性的企業家之一。而現在,他所面對的危機,也比當年複雜得多、沉重得多。

行銷是翅膀,也可能變成鎖鏈

雷軍這些年打造的「個人IP」,堪稱中國行銷圈的經典。他在發表會舞台上豪語「對標保時捷」,在微博上喊出「不靠噱頭只靠真誠」,每一句話都為小米品牌注入人格與溫度。

他讓消費者相信,買的不是車,而是一種理念、一種參與感。然而當產品出現落差,這種人格化的行銷模式也瞬間轉化為高風險:消費者不只覺得產品不好,更覺得你背叛了他們的信任。

台灣也逐漸出現類似的行銷形態。一些網紅創辦品牌、餐飲主理人親自代言,甚至講師靠個人故事包裝線上課程。這些做法固然有效,卻也充滿風險。因為一旦出錯,跌落的不是產品,而是整個「人設」。

小米汽車這場風暴,就是一堂活生生的課:當品牌過度依賴創辦人聲量,危機發生時,沒人能擋在前面,也沒人能替他承擔後果。

別讓流量遮蔽誠信

SU7 Ultra 的退車風波揭示的不只是產品瑕疵,更是整個流量時代品牌經營的危機。當情緒勝過技術、宣傳凌駕實際,最終傷害的,是那些原本最願意為你買單、為你說話的忠實支持者。

這場危機,是否能讓小米重新思考造車的本質,仍是未知數。但有一點是確定的:不論你是造車、賣課、做內容,你說過的每句話,終將成為你被檢驗的依據。

消費者記得的,從來不是你說了什麼動人的話,而是你做到了什麼,或,沒做到什麼。

延伸閱讀:
京東、美團、餓了麼開打!中國外送大戰燒向台灣啟示

從黃沙漫天到藍天夢想:我在北京親歷的沙塵暴與霧霾之戰

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: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

關於倪國緯與墨緯軒:寫給數位時代的一份備忘

 歡迎來到「墨緯軒」,我是倪國緯。這裡是一間虛擬書齋,也是一位觀察者的數位備忘錄。在這裡,我寫下對當代科技、人工智慧、台灣與中國社會轉折的思索,更書寫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忽略的價值、文化與人性。

「墨」是書寫的工具,是一種對文字與知識的尊重;「緯」是我筆名的延伸,也象徵思考的經緯交錯。命名為「墨緯軒」,是希望在數位的冷冽之中,留下一個可以沉澱與思辨的空間。

我曾在北京工作多年,經歷過中國社會的變遷與媒體改革,也親眼目睹AI如何從實驗室走入產業。回到台灣後,我以文字作為橋樑,試圖連結彼此陌生又相似的兩岸視角,同時對台灣的未來提出自己的觀察與建議。

在這個部落格,你會看到:

  • 我對 AI 發展趨勢的分析與反思

  • 關於台灣科技、產業與教育制度的批判與建議

  • 面對中國崛起與國際局勢,我如何解讀兩岸互動的深層脈絡

  • 也有少數私人記憶與情感碎片,讓書寫回到人本的溫度

這些文章,不追求熱門關鍵字,不為迎合潮流,只為那些願意停下來、讀完一千字的人。

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讀者,歡迎你加入我的閱讀世界。

這裡是倪國緯的墨緯軒,讓我們用筆與思考,對抗遺忘的時代。

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

AI答案不等於真相!生成知識背後的陷阱

AI生成知識的多元與偏誤:筆記型電腦連結醫學、科學、哲學、歷史與錯誤的歷史形象,象徵人工智慧整合不同領域知識,同時可能產生偏差與重寫歷史的現象。


2024年,一個有趣卻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引發全球熱議:知名AI圖像生成器竟將英國中古時代的國王,畫成了膚色黝黑、頭戴皇冠的非洲裔君主。這場現代科技的「烏龍」不僅鬧出了笑話,更意外掀開了人類知識體系的神祕面紗。

 

從「印刷術」到「AI」:知識如何被改寫?

回顧人類知識的發展史,從最初刻畫於岩壁與骨頭的符號,到古希臘的字母系統,乃至於15世紀古騰堡發明的印刷術,無不改變著人類文明的軌跡。印刷術將知識從「少數菁英」的掌握之中解放出來,推動了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,更為民主化奠定了根基。

 

然而,今天的AI生成技術,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特性。澳洲學者Sarah V. Bentley指出:生成式AI並非如印刷術般「一人之言,萬人可聞」,而是「千言萬語,歸為一聲」。AI演算法透過海量資料庫進行深度學習,最終產生單一而看似權威的「答案」。這個「唯一答案」,卻未必是真理,而可能是大量偏見、錯誤資訊所拼湊的產物。

 

當歷史成為演算法的「遊戲」

生成AI技術有趣卻令人擔憂的地方,就在於它不知不覺地改寫了真實世界的歷史與記憶。除了黑人國王,還出現了女性教宗、黑人維京人,甚至將美國開國元勳描繪成各種種族的大熔爐,活脫一場現代版的「時空錯亂」。

 

乍看之下,這或許只是一場無傷大雅的笑話,但深究起來卻令人不寒而慄。正如Bentley所言,這場由AI所引發的歷史錯亂,直接揭露了「知識的可建構性」。當科技能輕易重構歷史,那麼真實性將何存?權威又從何而來?

 

AI狂潮下的「數位失憶」

AI對於人類社會的滲透早已深入生活各個角落,從校園到職場,再到醫療現場,不勝枚舉。根據最新調查顯示,86%的大學生用AI完成學習,英國更有20%的醫師使用AI協助診斷病情。這種依賴現象,社會學家稱之為「數位失憶」(Google效應),我們漸漸喪失了記憶與判斷,轉而依靠搜尋工具、AI生成答案。

 

AI技術讓我們獲得快速而便捷的答案,卻可能逐漸剝奪我們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。正如古人所云: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」,今日或許該重新定義為:「盡信AI,則不如無AI」。

 

學習蘇格拉底,質疑才是真智慧

Bentley提醒我們,2500年前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早已預見:「唯一的真智慧,是知道自己無知。」在資訊爆炸的今日,我們或許掌握了無數訊息,卻可能比以往更不懂得質疑與反思。

 

AI以極快的速度主宰人類生活,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「何謂知識」。倘若我們不再質疑演算法、不再懷疑機器生成的答案,那麼人類的智慧與判斷,便如同溫水煮青蛙,終將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活力。

 

「知道自己無知」,迎向AI的未來

AI已經進入「強者愈強」的正向循環,演算法吸納越多資訊便愈加精準,但也越容易形成偏見,甚至可能淪為有意操控的工具。面對AI生成的「知識奇觀」,我們必須學習對科技保持敬畏與謹慎,更要保有清醒的自覺。

 

AI或許能給予我們快速的答案,卻無法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;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搜尋資訊,卻不能教我們如何反省與思考。若想在AI時代保持真智慧,就該回歸蘇格拉底所倡導的核心:「知道自己無知」,在資訊海洋中不迷航,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。

 

延伸閱讀

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京東、美團、餓了麼開打!中國外送大戰燒向台灣啟示

倪國緯針對中國外送補貼戰撰文的AI插畫

 

今年春天,一場空前激烈的餐飲外送大戰在中國大陸全面爆發。原本由「美團」與「餓了麼」兩強穩坐龍頭的市場,因「京東」橫空出世而打破平衡。三大平台彼此攻防,不僅補貼、優惠齊發,更引發整個外送產業劇烈變化。這場戰爭,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補貼戰,更有深層的商業邏輯,值得台灣市場借鏡。

從電商走向即時配送的必然之路

京東以電商起家,專攻家電、3C、日用品,地位類似台灣的PChome、博客來,長年在大陸市場占有一席之地。它的最大優勢來自自建物流,能做到「今天下單、明天到貨」,以快速與信賴打響口碑。然而,隨著中國電商市場逐漸飽和,拼多多、抖音電商等新勢力快速崛起,京東的成長動能逐年減弱,近幾年營收增幅已滑落至個位數。

更大的挑戰來自美團。這位原本專注「送吃的」的外送平台,近年積極轉型「送萬物」。透過「即時零售」,美團不只提供餐點配送,還能在30分鐘內送達生鮮、飲料、日用品,甚至3C商品。這舉動直接挑戰了京東的核心業務——「今天下單、(今)天到貨」的承諾,已被美團的「半小時送達」超越。用戶開始把「快」的印象轉向美團,京東的用戶與市場份額正悄悄流失。

所以京東意識到必須出手,因為家電可能一年只買一次,但外送一天能叫三次。若不搶下高頻流量,京東未來恐怕連低頻生意也守不住。在這場「高頻」對「低頻」的戰爭中,京東進軍外送市場,成了防守也是進攻,成了保住流量入口的「保衛戰」。

三強混戰:搶人、搶商家、搶市場

為了迅速搶下市場份額,京東祭出一連串強勢條件:免收商家抽成(所謂「零傭金」)、替全職外送員繳交社會保險與住房基金(類似台灣的勞保、健保、勞退),還加碼推出巨額補貼,讓消費者只需幾塊人民幣就能買到咖啡、奶茶、速食。這些政策大大吸引了餐廳、騎手與消費者,短短兩個月,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千萬單。

美團見狀迅速回擊,宣布未來三年投入一千億補貼應戰,同時強化「即時零售」與「外送」雙軌策略,進一步鞏固「30分鐘送達」的優勢。餓了麼也不甘落後,宣布追加百億補貼,並喊出「不打口水戰、只給真優惠」,力圖穩住基本盤。

這場戰爭,不僅是補貼戰,更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競爭延伸。其實,京東與美團的角力早在幾年前就悄悄展開。當美團從「吃」跨向「買」,用戶習慣在美團上購買飲料、生活用品、小家電時,京東就嗅到危機:若「明(今)天到貨」無法抗衡「半小時送達」,未來用戶還有理由打開京東App嗎?

短期紅利,長期風險

對消費者而言,這場補貼大戰無疑是一場即時雨。1元奶茶、9.9元咖啡、超時免單、免運優惠,把人拉回外送市場初期的「黃金補貼時代」。大陸網友笑說:「不多點幾杯奶茶,好像賺不到平台的錢!」

但短期紅利背後,藏著長期隱憂。補貼戰靠燒錢換市佔,一旦補貼停止、價格回漲,市場可能回到高抽成、高配送費的舊有模式。商家、消費者的福利是長久還是曇花一現,端看平台能撐多久。

當市場失去挑戰者

台灣的外送市場,長期由Uber Eats與foodpanda兩家主導。前些時候兩家甚至傳出合併計畫,所幸公平會出手阻擋,否則今天恐怕只剩一家獨大。儘管未合併,市場競爭力道早已大不如前,優惠減少、運費增加、抽成提高,補貼紅利早已消失。

中國這場外送大戰提醒我們:只有競爭,消費者才能受惠;只有挑戰者,平台才願意讓利。當市場缺少競爭者,價格只會慢慢墊高,服務只會逐步縮減,選擇只會越來越少。

看著中國消費者享有1元奶茶、超時免單、低傭金的時代,我們不免思考:台灣還有可能出現第三家挑戰者嗎?還有可能重現平台「搶人、搶商家、搶消費者」的局面嗎?

競爭是最後的公平

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這場中國大陸外送大戰提醒我們:當競爭消失,吃虧的永遠是消費者。公平交易不只是法律條文,更是市場持續活力的基礎。

台灣外送市場是否還有空間容納新挑戰者?是否有企業願意投身這場燒錢又殘酷的賽局?沒人能預測。但可以確定的是:當市場只剩兩家,消費者的選擇就少了一半;當只剩一家,選擇幾乎不存在。


延伸閱讀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