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

從黃沙漫天到藍天夢想:我在北京親歷的沙塵暴與霧霾之戰

 

(北京沙塵暴與藍天對比|倪國緯以AI繪製)

春風拂面,卻也帶來揚塵紛飛。為了消除北京季節性污染的「頑疾」-揚塵,據媒體報導,北京市又啟動每年一度的揚塵專項治理百日攻堅行動,從施工工地、道路清潔、裸地綠化到區域示範,構築全鏈條的精細化治理體系。這座城市再次踏上與空氣污染的搏鬥之路,讓我不禁回想起多年前,我初到北京,與風沙共處的日子。

 

沙塵暴的記憶:2000年的黃沙漫天

 

記得2000年初到北京工作時,那時候恰逢沙塵暴肆虐。當沙塵暴來襲時,天空化作橘色帷幕,黃沙遮天蔽日,彷彿末日降臨。當時,台灣的親民黨正處於聲勢的頂峰,望著這片橘色的天空,和幾個台灣同事笑稱,這漫天黃沙怕是親民黨的「勢力」滲透,连北京的天空都染上他們的色彩。

 

當時的北京,相較上海,少了幾分繁華,民眾生活儉樸。沙塵暴來襲時,當地人拿透明塑膠袋,戳幾個小孔,套在頭上便出門。我嫌這模樣粗俗不堪,執意不從,結果出門不到片刻,漫天的黃沙如同無數細小的砂礫,毫不留情地拍打著我的臉龐,那種刺痛感,彷彿有無數細小的蟲子在啃噬肌膚,每一寸都承受著針扎般的痛楚,臉頰彷彿被針扎得無處可逃,刺痛連綿不絕。

 

然而,短短一兩年,沙塵暴的肆虐竟漸漸平息。治理成效顯著,北京的天空若逢好天氣,藍得透徹,白雲點綴其間,宛如畫卷。那萬里無雲的日子,總讓人心曠神怡,彷彿城市的呼吸都輕盈了幾分。

 

霧霾的陰影:2012年的沉重空氣

 

2012年,我再次踏足北京,卻遇上另一場空氣危機-霧霾。與沙塵暴的張揚不同,灰濛蒙的霧霾如薄紗籠罩,將整個城市籠罩其中。嚴重時,能見度甚至會看不見對街的大樓。呼吸時,總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怪異的味道,彷彿吸不到足夠的氧氣,令人胸悶不適。走在街頭,總覺得喉嚨被無形之物卡住,每一口氣都沉甸甸的,彷彿連靈魂都被這灰霾壓得喘不過氣。

 

霧霾引發的健康隱憂,點燃了輿論的怒火。北京周邊工廠被要求停工,甚至遷廠,治理力度之大令人咋舌。果然,一兩年間,霧霾的陰影逐漸消散,天空重現清朗,市民的抱怨也隨之淡去。

 

柳絮的困擾:春天的「雪景」之殞

 

然而,北京的空氣難題從未徹底消停。四、五月間,楊柳絮如雪花般漫天飛舞,成了另一道難解的風景。這些白絮源自1960年代的綠化政策,當時楊柳樹因耐旱抗污、成本低廉,成為城市綠化的首選。未料,雌樹的飛絮卻帶來麻煩,飄散如雪,沾滿行人衣衫,甚至引發過敏,令人避之不及。

 

我曾站在北京街頭,看著這「雪景」飄落,起初還覺詩意盎然。可當白絮鑽進鼻腔,引發陣陣噴嚏,才知這美景背後的苦楚。過敏者更是苦不堪言,咳嗽氣喘如影隨形。2000年起,北京著手替換雌樹為雄樹,推廣無絮品種,但200萬棵樹的「變性」工程,至今仍未竟全功。每年春季,市民仍需口罩護身,小心翼翼地與這「雪花」共存。

 

沙塵再起,藍天可期

 

很多人印象中的北京是霧霾,是車潮,是高樓;但對我而言,北京也曾是那個塑膠袋罩頭的時代,是「漫天黃沙遮日光」的驚悚日常,是「飛絮如雪」的詩意折磨。這些經歷,曾經困擾,也曾經驚嘆,但最終都構成了我對北京最真實的記憶。

 

從親身體會沙塵暴時的刺痛,到霧霾籠罩下的窒息,再到如今楊柳絮鋪天蓋地的困境,北京這座城市始終在與大自然博弈,也與自己的決策過程搏鬥。治理環境問題從來不是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,而是一場需要長期耐心的修行。

 

而我,雖已離開北京多年,仍時常仰望台北的天空,想起那藍得不可思議的北京晴天,近年聽聞北京沙塵暴捲土重來,空氣污染指數偶爾「爆表」,默默希望那片天,能夠一直藍下去。

 

延伸閱讀:
AI
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熊貓外交再現舞台:從憨態可掬到地緣政治的柔性力量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

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: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

 

倪國緯使用AI繪製

一場牽動全球電動車產業未來的重要談判,正於北京與布魯塞爾之間悄悄展開。歐盟與中國近日同步釋出訊號,將以創新的「價格承諾」機制,取代原先劍拔弩張的高關稅政策。這場轉變不只是貿易策略的技術性調整,更象徵著在地緣政治動盪、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,中歐雙方正試圖尋找一條「競爭中有合作、博弈中有妥協」的新出路。

 

親歷產業轉折:我與中國電動車的相遇

 

當年我在北京工作時,曾協助公司投標北汽集團新能源車的品牌宣傳片。雖未中標,但卻因而與北汽新能源部門建立起長期聯繫,也間接讓我見證了一段電動車產業的精彩蛻變。那時的中國電動車技術尚處摸索階段,續航里程僅120公里,市場反應冷淡。

 

但隨著與北汽同仁的長期互動,我看見他們一步步推進電池效率、車載科技與智能駕駛,並信心滿滿地談起未來將達成500公里以上的續航、甚至大舉進軍歐洲。如今,這一切不再是夢想。對我而言,這不只是旁觀者的觀察,更是一路走來的同行與共振。

 

歐盟高關稅之後:「價格承諾」登場

 

2023年,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,聲稱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免於遭遇「補貼傾銷」。但這項政策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,車價飛漲、銷量下滑,連德國本地車廠也叫苦連天。

 

如今歐中雙方轉向「價格承諾」機制,意即中國輸歐電動車需設定最低售價,避免低價競爭。這不僅避免了進一步貿易衝突,也讓市場維持公平競爭,為中歐合作創造更多空間。

 

電動車走進生活:北京同事的真實故事

 

在北京,買燃油車得先中籤搖號,許多同事搖了幾年都落空,轉而投入新能源車懷抱。一開始大家都擔心充電設施不足、車輛開不遠,但幾年下來,這些疑慮早已煙消雲散。

 

疫情期間,我與一位老同事微信通話,他 casually 地說:「我剛從北京開電車跑了一圈內蒙、遼寧、河北,沒遇到任何問題。」高速公路休息站設有快充站,還附咖啡廳與便利商店,讓人一邊充電一邊補充精神。他笑說:「比油車還省事,還能領補貼,太划算了!」這番話,道盡中國電動車普及的真正關鍵:不只是技術,更是政策與基建齊頭並進。

 

電動車的歐洲趣事:文化差異化為行銷亮點

 

2022年,比亞迪進軍挪威,結果首批車主在社群上「求救」:插頭怎麼不合?原來部分車型沿用中國國標插孔,與歐洲不符。廠商緊急寄出轉接器,還貼心附上北歐風保溫瓶安撫顧客,這場「插頭之亂」反成另類行銷。

 

在德國,一位技師維修時,聽見車載系統用中文大喊「請繫好安全帶!」,嚇得連忙後退。雖然廠商後來推出語音更新,但不少車迷堅持保留原版語音包,說這是「賽博東方的神祕浪漫」。

 

法國一小鎮政府採購比亞迪電動巡邏車,車身中文「警」字太顯眼,居民誤以為有外國警方駐點,報警抗議。最後只好加上法國國旗平息誤會,媒體反而大幅報導,為品牌加分不少。

 

中歐合作的新機會,台灣不可缺席

 

根據國際數據,全球前20大電動車品牌中,中國企業占了11席。德國租車巨頭Sixt更下單10萬輛中國車。面對如此變局,歐盟也不得不調整策略,朝「競爭中合作」靠攏。

 

對台灣而言,這是一次重要的彎道超車機會。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電子零組件、半導體、感測器與車載系統研發實力,若能與中國車企深化合作,將為台灣創造龐大的出口與就業機會,並擴大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影響力。

 

從「黑船來襲」到中歐攜手

 

中國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時,有德媒形容這是「黑船來襲」——借用19世紀美國艦隊迫使日本開港的典故,暗示中國電車大軍突襲歐洲汽車傳統重鎮。

 

但今天的局勢早已不同。歐中選擇用對話取代衝突、用價格承諾取代貿易壁壘,反映出在產業轉型與地緣角力之中,合作才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出路。

 

從當年參與新能源車推廣,到今天見證中國電動車席捲歐洲,我深刻感受到:世界正被重新定義。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,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新格局。

 

這場中歐談判不只是數字與關稅的較量,更是新時代產業合作的試金石。對台灣來說,如果能抓住電動車供應鏈的跳板,不只是產業升級的契機,更是確保我們在下一個全球經濟浪潮中不被邊緣化的重要關鍵。

 

延伸閱讀: 

川普關稅背後的真相:全球為美國債務埋單的時代來了? 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 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川普關稅背後的真相:全球為美國債務埋單的時代來了?



全球金融市場正籠罩在一場無形的陰影之下。不久前,美國政府甫拋出新一波關稅政策,重擊全球貿易秩序,也讓市場對美債穩定性的信心岌岌可危。這場看似經貿策略的操作,實則背後暗藏一場巨大的財政危機。而當這場風暴從華府蔓延到全球各地,誰也無法置身事外——包括台灣。

 

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近日一席警告,如同警鐘響起:美國正逼近「長期債務週期的終點」。截至2024年底,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突破36兆美元,其中近9兆將在一年內到期,每年光支付利息便超過1.13兆美元,占聯邦預算逾一成。這場龐大的債務遊戲,正在走向失控的邊緣。

 

美債信心崩塌,全球金融秩序岌岌可危

 

一旦美國財政部資金告罄,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將如影隨形。川普政府雖以加徵高額關稅為手段,試圖延後這場災難爆發,但根本問題未解,信心危機已在全球蔓延。從減少美債持有、轉向黃金與去美元化布局,各國動作頻頻。新發行的美債在拍賣市場認購熱度下降,顯示出過去「無風險資產」的神話正在崩解。

 

這場債務風暴一旦成形,不只是美國金融體系將受重創,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可能動搖。美債若遭全面拋售,資金恐將大舉出逃,美國商業銀行難以以高利率吸收存款,反而出現擠兌風險,金融系統動盪恐難以收拾。

 

「海湖莊園協議」:美國新策略的前哨

 

面對節節升高的債務壓力,川普及其班底另闢蹊徑,提出所謂「海湖莊園協議」的架構。這並非單一條文協議,而是一場政治經濟布局:以關稅豁免作為誘因,要求其他國家將原本持有的短期美債,轉為100年期的超長期零利率債券,變相協助美國壓低債務利息負擔。

 

此舉不僅攸關美債融資,更重新界定全球金融治理的遊戲規則。對於依賴出口市場的國家而言,若欲避開高關稅衝擊,可能被迫接受這樣的不對等條件。換言之,這是一場無聲的籌碼交換,也是川普推動「美國優先」新秩序的關鍵一環。

 

台灣該如何自處?

 

對台灣而言,這場風暴並非遠在天邊。若未來談判桌上出現類似「以買債換關稅豁免」的選項,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談判力與戰略遠見?一旦被捲入海湖協議的邏輯之中,國內資金可能被迫長期鎖定於低報酬、低流動性的美債中,犧牲了原應投入於產業升級、科技創新的資源。

 

台灣的外匯存底如何分配、財政資源如何靈活運用,將成為此役關鍵。在面對全球債務風險與地緣博弈之際,唯有及早布局、審慎權衡,才能在巨變中守住主動權。


歷史洪流面前,小國更須審時度勢。「海湖莊園協議」可能只是序章,美債體系的不穩定才是真正的主旋律。當新秩序正在成形,唯有堅定內部實力、強化國際話語權,台灣方能在未來的風暴中,穩如泰山。

 

(本文由倪國緯專欄撰寫,歡迎至 https://niguowei.blogspot.com/ 瀏覽更多觀點)

 

延伸閱讀:

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



最近,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電視節目中大談製造業回流,聲稱川普政府推動高額關稅,是為了讓工廠重返美國,創造就業機會。他甚至表示,希望蘋果公司讓美國工人來鎖iPhone手機上的螺絲。這番話聽來鏗鏘有力,卻讓我想起多年前在美國留學時,經歷的一堂意義深遠的課。

一堂課與一篇報告,打開我對政策迷思的視野

那時我正在華府附近的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攻讀科技政策博士,有堂課要求撰寫關於產業標準競爭的報告。我選了當年轟動一時的HDTV(高畫質電視)標準戰。當時日本電子產業如日中天,主導提出的新標準幾乎要被國際電信聯盟通過。美國政府擔心產業被日本壟斷,遂聯合歐洲國家,提出另一套標準阻撓日本方案的通過。

我在報告中斷言:美國成功阻止了日本標準,美方策略奏效。但當我滿懷信心交出報告時,卻只得到一個「C」。我不服,立刻前往教授辦公室質疑:「教授,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,為什麼只拿C?」

教授淡然地說:「你寫得不錯,但你只看到了表象。」他遞給我幾份產業報告,接著說道:「當年美國提出HDTV標準的方案時,還有幾家電視機製造商,但隨著標準之爭拖延至今,美國本土電視機製造產業早已關門大吉。標準沒有讓任何美國企業得利,政府花大力氣反對日本方案,卻是一場毫無成果的政治動作。」

這番話如驚雷貫耳,我從此深刻體會:政策如果脫離產業現實,終將只是空轉。

一顆螺絲揭開的製造業困境

如今川普政府似乎正在重蹈覆轍。以iPhone手機上的五角安全螺絲為例,這項看似微不足道的零件,每年需求高達5億顆,而其中98%由中國製造。

這並非單純因為人力便宜,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成熟的供應鏈與加工技術。2019年蘋果曾嘗試在美國本土生產這些螺絲,但僅生產2.8萬顆就耗費三週時間,效率與成本無法匹敵中國製造

川普對中國商品課徵145%高關稅,試圖逼迫蘋果回流美國製造,卻忽略了美國早已缺乏相關產能與技術勞動力。

鋼鐵供應緊縮,讓成本全面翻倍

若要在美國生產螺絲,鋼鐵原料供應是一大挑戰。美國鋼產量僅為中國的1/12,價格卻是全球均價的兩倍,產能也無法應付龐大的本土需求。

當鋼鐵、加工、運輸等成本層層疊加,若真的「美國製造」,每顆螺絲成本至少翻倍。試想:如果一顆螺絲都如此艱難,那螢幕、電路板、外殼該怎麼辦?

勞動力市場已難回頭

美國製造業從1979年近2000萬人下降至如今的1200萬人。這些人並非待業,而是早已進入服務業、科技業等高薪產業。2025年首季失業率僅4.2%,代表市場處於「充分就業」狀態。

若蘋果真要回流美國,勢必得以高薪搶人,造成勞動力溢價。相關產業報告預估,iPhone若在美國生產,單機成本將提高五成,並需追加兩千億美元投資。

小螺絲,大啟示:產業基礎不能靠行政命令創造

HDTV標準戰到iPhone螺絲,歷史再度重演。政府若無視產業現實,光靠政治力量試圖改變產業版圖,終將事倍功半。

當年那篇「C級」報告,教授給我的不只是成績,更是一記當頭棒喝。如今回看,這份報告彷彿預言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局。

那一課,我永生難忘。也許正因為這份認知的失敗,我至今仍未拿到博士學位。但更令人感慨的是,如今制定政策的人們,似乎依然陷在當年我也曾迷失過的認知陷阱裡,對產業現實一知半解,卻妄圖用關稅撬動製造業的整體復興。這份悲哀,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。

延伸閱讀: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
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

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祭出34%的高額關稅,讓原本平靜的國際經濟掀起巨大波瀾。中國大陸立即反擊,美國政府則進一步威脅要將關稅提高至104%,中國大陸也毫不示弱,加徵對美商品84%的關稅,並限制稀有金屬出口,禁止某些美國企業進入市場。全球焦點頓時集中於這場空前激烈的貿易對決。

這場貿易戰,表面上是關稅與經濟政策的爭鋒相對,實則背後蘊藏著地緣政治、技術爭霸與意識形態的深層角力。對許多關注國際新聞的觀察者而言,這場戰役猶如一齣多幕劇,開場才剛拉開,高潮未至,結局難測。

初到北京的日子

這樣的局勢,讓我想起當年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。那時候,若想了解國際新聞,得靠一份特殊的報紙——《參考消息》。這份原為內部參閱的刊物,後來雖對外開放,但內容仍由上層把關過濾。我每天都會買上一份細讀,其中引用台灣新聞的片段,總讓我有種漂洋過海的親切感。

與其說《參考消息》讓人了解世界,不如說它提供的是一扇有濾鏡的窗。我總在想,若沒有更直接的資訊渠道,北京的民眾又怎能真正掌握世界脈動?

911事件的震撼與啟發

2001911日,我坐在租屋處盯著電視畫面,看著紐約世貿中心遭遇恐怖攻擊。那晚整個夜晚我幾乎無法闔眼。但第二天一早走進辦公室,迎接我的卻是毫無波瀾的氣氛。同事們對這場震撼全球的事件幾乎一無所知。有人甚至懷疑:「這是真的嗎?新聞上怎麼沒講?」

那一刻我才明白,資訊封閉不只造成知識落差,還讓人與世界隔絕。我的同事們並非不關心國際,而是無從得知。這一事件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。

國際新聞自由化的轉折

或許正因如此,沒過多久就傳出中宣部放寬國際新聞的審查規定,各家媒體得以自由引進外電報導。這一改變,迅速在媒體圈發酵,報紙上的國際新聞版面與日俱增。起初,我以為這只是短暫的開放,沒想到竟成為一種新常態。

一時間,國際新聞從稀缺資源變成舖天蓋地。甚至一些小國內部的政局異動,都能佔據顯著版面。我開始察覺,一種不同以往的輿論氛圍正在成形。

報攤上的黑山共和國

記憶中最有趣的畫面,是2003年南斯拉夫解體的新聞接連登上頭版。我原本對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的事毫無興趣,但因為報紙連日不斷報導,我逐漸對黑山共和國的歷史與處境產生好奇。甚至一度還上網查了資料,想弄清楚這片小國為何登上報端主角。

這也讓我體會到,媒體的選擇本身就能影響人們的注意力,而注意力,終將轉化為某種觀點與態度。

《環球時報》的誕生

在這樣的氣氛下,《環球時報》橫空出世。這份標榜報導全球熱點的報紙,以挑釁、誇張的標題快速擄獲讀者目光。我曾經問過一位《人民日報》的朋友:「怎麼放任它用那麼誇張的語氣?」他苦笑著回答:「它是市場化操作,要賣得出去,總得讓人多看兩眼。」

每次經過書報攤,我都會被它的頭版標題吸引目光,有時甚至會因為好奇買一份回家。雖然知道它的語調有時偏頗,但不得不承認,它確實改變了不少人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。

民間與學界的雙重回響

北京是一座對政治與時事格外敏感的城市。那段時間,無論在地鐵上還是便利商店旁,總能聽到有人討論歐美局勢、批評外交決策,有些評論甚至讓我這個國關博士生都覺得自愧不如。

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廣泛討論,不僅反映在街頭巷尾的日常對話,更延伸進了學術殿堂。當時我在北大修課,冷戰史是我們課堂上的主旋律。老師們研究美蘇博弈的種種細節,有時甚至以地圖和檔案資料重建當時的戰略布局。社會與學術間的回音,讓我覺得整個國家的注意力正逐漸轉向國際。

這樣的氛圍也讓我反思,資訊的擴散不僅提升了民眾的關心程度,也讓教育體系的研究方向與時俱進。從地鐵裡的即席評論,到課堂上的縝密推演,那是一段民智初開、思想互動的特別時光。

「和平崛起」的語意爭議

還記得有一次,胡錦濤在演講中提到「和平崛起」一詞,立刻引發外界不安。老師在課堂上直言不諱地批評:「這個用詞太敏感,讓西方以為中國想以強硬方式登上世界舞台。」

據說為了平息波瀾,政府後來不僅改口為「和平發展」,還在全球進行大規模宣傳。教授一語雙關地說:「這改名的代價,可不只是宣傳費,簡直能買下一個太平洋島國。」

無聲戰火正悄然燃燒

回首過往,從封閉資訊到新聞自由的局部鬆動,再到全民關注國際局勢的今天,這一切轉變的背後,並非單一事件促成,而是層層推動、步步累積的結果。

如今,中美貿易戰持續膠著。我們無從預測它的最終走向,但可以確信的是,這不是短暫的煙火,而是一場會深刻影響全球格局的漫長較量。從過去的報紙故事中,我們或許能讀出些微啟示:當世界變得複雜,保持思辨,是每個人的責任。

風雨欲來,我們都在局中。

延伸閱讀:

AI革命來了!從史丹佛報告看台灣的機會與危機

台股崩跌不是偶然:川普關稅背後的歷史與邏輯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

曾幾何時,人工智慧還只是科幻小說裡的未來技術,如今卻已真實無比地滲透我們的生活之中。當你還在為如何適應新技術而困惑時,全球早已因為
AI的蓬勃發展而改變得面目全非。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古諺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在這個資訊瞬息萬變的年代,不緊緊抓住AI的潮流,勢必將被時代的巨浪淘汰。

 

台灣面臨的AI挑戰與機會

根據最新出爐的《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》,全球AI技術發展不僅快速,而且競爭空前激烈。美國依舊引領風潮,2024年推出多達40個重要AI模型,但緊追其後的中國,以15個AI模型迅速縮短與美國的技術差距,幾乎已達到相當水平。

 

然而,更值得台灣注意的是,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數據實在讓人憂心忡忡。報告指出,2023年台灣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約為4400台,與前一年相比暴跌43%,這樣的跌幅實屬全球之最,遠超法國、日本和義大利等其他已開發國家。這樣觸目驚心的數據,讓人不禁擔憂,昔日輝煌的台灣代工王國,是否能在AI時代找到新的定位與出口。

 



與此同時,AI也開始觸及我們日常生活最敏感的議題-選舉。斯坦福報告指出,2024年全球40億人口參與的國家級選舉當中,包括台灣、美國、英國等地,皆出現AI生成的假訊息、偽影片與圖片,成為選舉期間的熱門話題。資訊戰的興起,AI已然成為重要的戰略武器,台灣作為民主制度的重要堡壘,面對這種新型態的威脅更需謹慎以對。

 


台灣人才之光,必須盡快把握

 

儘管台灣在產業與民主防護上存在不少挑戰,但在人才培育方面仍然頗有斬獲。根據報告,台灣學生積極赴美攻讀電腦科學碩博士學位,2022年就有超過200名碩士生、190名博士生投入AI相關學科的研究。這不僅展現了台灣培育高階科技人才的實力,更凸顯台灣年輕一代對於AI技術的高度興趣與投入。

 

然而,我們也必須正視,這些優秀的人才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與平台在台灣發揮所長。全球各國爭相投入大量資源吸引優秀的AI人才,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台灣如何留住本土培養的AI菁英,創造更多有利於AI產業發展的條件,這正是我們當前亟需重視與投入的地方。

 

醫療AI革命,改變你我的健康未來

 

AI在醫療領域的進步同樣令人驚豔。過去疫情期間,AI協助醫療單位精準掌握資源分配,提供患者更即時、更有效的醫療照護。疫情過後,AI更擴展到慢性疾病的管理、醫療流程的優化與藥物安全的防護。例如美國、中國、義大利等國家積極進行AI臨床試驗,像是透過AI即時偵測藥物錯誤,大幅提升用藥安全。

 


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,台灣若能積極引進這些先進技術,結合本土醫療產業的實力,未來不僅能提升整體醫療品質,更有機會在全球AI醫療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
 

站在AI浪潮的最前線,現在就開始

 

看完這些全球AI趨勢與發展,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急迫感與使命感。AI技術的進步速度驚人,稍有猶豫便可能被甩在後頭。我們每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都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善用AI技術,提升自我競爭力。

 

就像當年網際網路興起時,許多人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錯失先機,如今AI的時代又再次提供我們一次絕佳的機會,讓我們能透過學習AI,快速掌握新技術,從而在未來的職場與生活中保有優勢。

 

總之,無論是產業界、教育界、醫療界還是你我生活周遭,AI技術的蓬勃發展已經無法忽視。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,勇敢投入學習與運用AI技術,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新未來。

 

(倪國緯專欄|持續關注AI趨勢,歡迎追蹤:https://niguowei.blogspot.com/

延伸閱讀:

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中美貿易戰開打,中國如何應對?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


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 


202547日清晨,剛結束連續假期的台灣股市,由於川普對台32%對等關稅衝擊,造成台股暴跌,上午9點整,股民剛喝下一口咖啡,還未來得及細嚼慢嚥,眼前卻已是滿盤皆綠,早盤跳空重挫超過2千點,跌幅超過9%,創下史上最慘烈記錄。半導體龍頭台積電,更是直接打入跌停板,市值瞬間蒸發千億。集中市場指數終場暴跌2065.87點,收在19232.35點,打破202485日寫下的史上最大收盤跌點紀錄。市場上的恐慌迅速蔓延,猶如野火般難以撲滅。整個台股陷入罕見的無量下跌。

然而,要理解為什麼川普總統要課徵高關稅背後的深層原因,就得將時光回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。

麥金利的時代與川普的崇拜

1897年,美國總統麥金利(William McKinley)上任後立即推行高關稅政策,史稱「麥金利關稅」。這項政策大幅提高外國商品進口稅,成功保護了美國本土工業,促成美國經濟空前繁榮。對川普而言,麥金利是心中崇拜的偶像,他不只在演講中一再提及麥金利,更揚言要將阿拉斯加最高峰「迪納利山」恢復為「麥金利山」,象徵美國再次偉大的精神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屢遭批評,但有一套理論為他的行動提供了明確的邏輯支持,那就是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·萊特希澤(Robert Lighthizer)的觀點。

萊特希澤的「貿易無自由」論述

萊特希澤早在雷根政府時代便已參與貿易談判,川普第一任時擔任美國政府第18任貿易代表。他深刻相信,美國工人階級的困境,根本原因就在於自由貿易帶來的產業空心化。他在2023年出版的著作《貿易無自由(No Trade Is Free)》中,細數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失去500萬製造業職位的痛苦歷程,直指這些年來美國政府追求廉價進口品、放棄國內製造業,導致國家實力日益空洞。

萊特希澤舉出一個鮮活的故事:在美國中西部的小鎮,一座座工廠關閉後,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。從前,他們靠著穩定的薪資能買房、養家;如今卻只能領取微薄救濟金,生活日益困頓。萊特希澤寫道:「自由貿易看似讓你能便宜買到洗衣機,實則卻拿走你的薪水。」這種鮮明的對比,激起了許多美國藍領階級的強烈共鳴。

在他的邏輯中,高額關稅不是為了與世界為敵,而是為了保護美國工人的生計和尊嚴。他相信,只要外國產品變貴,美國本土產業就有競爭優勢,製造業便會重新崛起。這套邏輯深刻影響了川普,讓他將高關稅視為「保護美國靈魂」的必要手段。

關稅政策的全球性影響

然而,這種政策在今日全球經濟高度交織的年代,其衝擊力已不再局限於美國內部。尤其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台灣而言,影響更是立即且劇烈。台股47日的暴跌,只是第一波衝擊;若關稅戰持續升級,半導體產業也一樣會納入其中,全球供應鏈恐將重新洗牌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波關稅戰背後不只是經濟計算,更帶有鮮明的政治目的。萊特希澤認為,只有重建製造業,才能穩定社會,挽回美國基層民眾的支持。換言之,川普的政策不僅著眼經濟利益,更關注政治穩定與選民認同。

台灣該如何應對?

如今,台灣正站在風暴眼中央,這場關稅大戰絕非一時之事,而是系統性的改變。此刻,我們不應只是抱怨或慌亂,而應冷靜看清川普與萊特希澤背後的邏輯。這不是短期的衝擊,而是世界經濟秩序的深層次調整。

在這場風暴中,我們不能靠一廂情願的期待,更不能袖手旁觀。全民上下應當共同理解這場貿易戰的核心邏輯,未雨綢繆,提前調整產業政策,加速供應鏈分散風險,增強經濟韌性。

這場無量暴跌的黑色星期一或許只是一個警訊。台灣要能真正挺過未來的挑戰,全民必須團結、看懂川普關稅背後真正的戰略意涵,為下一波全球經濟變局做好準備。

延伸閱讀:
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

全球搶晶片:聯電併購風暴揭露台灣的尷尬處境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