愚人節一則新聞在科技圈激起千層浪,美國晶片代工大廠格羅方德(GlobalFoundries)尋求與台灣聯電合併,若此案成真,兩者合計市占率將躍升至全球第二,僅次於台積電。表面上,這是一起產業整併的商業行為,但背後,卻藏著一場牽動中美對峙、台海安全與供應鏈重塑的地緣政治角力。
很多台灣人看到這則新聞,第一時間會關心的是:「會不會又是一場技術外流?」「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會不會因此被削弱?」這些疑問,不只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,更深層的是一種地處風暴核心、卻缺乏話語權的無力感。
事實上,從這起併購傳聞,我們不只該關心「聯電會不會賣給美國」,更該問的是:「這個世界,真的還需要台灣嗎?」
美國的焦慮,是全球的轉向
從川普到拜登,美國政府推動「晶片復興」,目的就是要把半導體製造搬回本土,減少對亞洲、尤其是台灣的依賴。當台積電被「力邀」到亞利桑那建廠、當聯電被鼓勵在美設廠、當格羅方德想與聯電合併,這些不是偶然的決策,而是有系統地改寫供應鏈的分布方式。
更弔詭的是,這些政策一方面希望「降低風險」,一方面卻又仰賴台灣的技術與人才協助落地,這就像一場矛盾的愛情:又怕失去,又想擺脫。
但美國的急,是可以理解的。根據集邦科技統計,成熟製程晶片全球市占中,台灣占了44%,中國31%,而美國僅僅5%。當今世上大多數汽車、工業設備、甚至軍事雷達,都仰賴這些非先進、但不可或缺的晶片。而中國中芯國際也正以北京政府大力扶植之姿節節上升,今年營收甚至超車聯電,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。
換句話說,美國想要做的,不只是「斷開依賴」,更是「搶在中國之前」,搶到成熟製程的關鍵地位。
台灣的兩難,是命運的寫照
對聯電而言,格羅方德的提議可能帶來的是技術交流、產能擴張、甚至市占率飛躍。但同時,它也可能是把核心技術與話語權拱手讓人。過去兩年,聯電曾被建議直接在美國設廠,但因為生產成本過高而作罷。如今若合併成真,總部設在美國,決策權是否仍在台灣?這些都是市場與政府最關注的問題。
更現實的是,這樁交易還得過一道門檻:中國。
根據中國的《反壟斷法》,只要併購雙方在中國年營業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,就必須申報。先前英特爾併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就是卡在中國的審查上,最終破局。這次聯電若與格羅方德合併,也極可能被中國視為「地緣壓縮」的案例,而遭到封殺。
這就形成了第二層弔詭:一方面,美國急著想要拉攏台灣的技術,另一方面,這種拉攏又被中國視為挑釁,台灣就這樣卡在兩強之間,被迫做選擇。
但,台灣真的有選擇嗎?
中國的突進,是未來的現實
從中國的角度來看,他們早就意識到不能依賴外國晶片。無論是「中國製造2025」或「十四五規劃」,國產替代一直是戰略核心。中芯國際、市占率、營收、市值都逐年上升,甚至在2024年首次超車聯電,這不是運氣,而是國家意志的體現。
這也帶來另一個市場現象:成熟製程不再只是「過時技術」,反而因其穩定、低成本、量產能力強,成為國家建設、電動車與軍用設備的命脈。當全世界把焦點都放在AI與3奈米製程時,中國卻在「成熟製程」這塊另闢戰場,試圖用低價、高量打破西方壟斷。
這樣的布局,對某些台灣人來說也許是危機,但對另一群人來說,卻可能是機會。
畢竟,中國市場夠大,需求夠多,只要有實力、有關係、有耐心,仍可能分得一杯羹。許多台灣中高齡工程師、技術人員、管理者,仍默默在中國的半導體產線上發揮影響力。
他們不會上新聞,但他們是兩岸科技鏈真正的連接點。
一場不對稱的鬥爭,我們該如何自處?
今天我們看到的,不只是聯電的命運,而是台灣整體在「去全球化」與「再地緣化」的浪潮中,能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。
我們不能只靠台積電當靠山,不能只靠「矽盾」護國,更不能再自滿於「我們是不可取代的」。因為當全球都在分散風險、複製成功,技術和資源的優勢也將被稀釋。
但或許,我們還有一個優勢:那就是「人」。
有些人在中國深耕多年,有些人在美國矽谷累積經驗,他們都能成為橋樑,而不是牆。如果我們能用更開放的態度看待變局,用更務實的方式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,也許台灣不必永遠處在風暴中心,而是可以主導節奏,轉守為攻。
這不只是企業的選擇,也是國家的選擇,更是每一個台灣人的選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