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川普關稅背後的真相:全球為美國債務埋單的時代來了?



全球金融市場正籠罩在一場無形的陰影之下。不久前,美國政府甫拋出新一波關稅政策,重擊全球貿易秩序,也讓市場對美債穩定性的信心岌岌可危。這場看似經貿策略的操作,實則背後暗藏一場巨大的財政危機。而當這場風暴從華府蔓延到全球各地,誰也無法置身事外——包括台灣。

 

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近日一席警告,如同警鐘響起:美國正逼近「長期債務週期的終點」。截至2024年底,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突破36兆美元,其中近9兆將在一年內到期,每年光支付利息便超過1.13兆美元,占聯邦預算逾一成。這場龐大的債務遊戲,正在走向失控的邊緣。

 

美債信心崩塌,全球金融秩序岌岌可危

 

一旦美國財政部資金告罄,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將如影隨形。川普政府雖以加徵高額關稅為手段,試圖延後這場災難爆發,但根本問題未解,信心危機已在全球蔓延。從減少美債持有、轉向黃金與去美元化布局,各國動作頻頻。新發行的美債在拍賣市場認購熱度下降,顯示出過去「無風險資產」的神話正在崩解。

 

這場債務風暴一旦成形,不只是美國金融體系將受重創,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可能動搖。美債若遭全面拋售,資金恐將大舉出逃,美國商業銀行難以以高利率吸收存款,反而出現擠兌風險,金融系統動盪恐難以收拾。

 

「海湖莊園協議」:美國新策略的前哨

 

面對節節升高的債務壓力,川普及其班底另闢蹊徑,提出所謂「海湖莊園協議」的架構。這並非單一條文協議,而是一場政治經濟布局:以關稅豁免作為誘因,要求其他國家將原本持有的短期美債,轉為100年期的超長期零利率債券,變相協助美國壓低債務利息負擔。

 

此舉不僅攸關美債融資,更重新界定全球金融治理的遊戲規則。對於依賴出口市場的國家而言,若欲避開高關稅衝擊,可能被迫接受這樣的不對等條件。換言之,這是一場無聲的籌碼交換,也是川普推動「美國優先」新秩序的關鍵一環。

 

台灣該如何自處?

 

對台灣而言,這場風暴並非遠在天邊。若未來談判桌上出現類似「以買債換關稅豁免」的選項,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談判力與戰略遠見?一旦被捲入海湖協議的邏輯之中,國內資金可能被迫長期鎖定於低報酬、低流動性的美債中,犧牲了原應投入於產業升級、科技創新的資源。

 

台灣的外匯存底如何分配、財政資源如何靈活運用,將成為此役關鍵。在面對全球債務風險與地緣博弈之際,唯有及早布局、審慎權衡,才能在巨變中守住主動權。


歷史洪流面前,小國更須審時度勢。「海湖莊園協議」可能只是序章,美債體系的不穩定才是真正的主旋律。當新秩序正在成形,唯有堅定內部實力、強化國際話語權,台灣方能在未來的風暴中,穩如泰山。

 

(本文由倪國緯專欄撰寫,歡迎至 https://niguowei.blogspot.com/ 瀏覽更多觀點)

 

延伸閱讀:

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

美國人鎖iPhone螺絲?高關稅政策背後的產業迷思



最近,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電視節目中大談製造業回流,聲稱川普政府推動高額關稅,是為了讓工廠重返美國,創造就業機會。他甚至表示,希望蘋果公司讓美國工人來鎖iPhone手機上的螺絲。這番話聽來鏗鏘有力,卻讓我想起多年前在美國留學時,經歷的一堂意義深遠的課。

一堂課與一篇報告,打開我對政策迷思的視野

那時我正在華府附近的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攻讀科技政策博士,有堂課要求撰寫關於產業標準競爭的報告。我選了當年轟動一時的HDTV(高畫質電視)標準戰。當時日本電子產業如日中天,主導提出的新標準幾乎要被國際電信聯盟通過。美國政府擔心產業被日本壟斷,遂聯合歐洲國家,提出另一套標準阻撓日本方案的通過。

我在報告中斷言:美國成功阻止了日本標準,美方策略奏效。但當我滿懷信心交出報告時,卻只得到一個「C」。我不服,立刻前往教授辦公室質疑:「教授,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,為什麼只拿C?」

教授淡然地說:「你寫得不錯,但你只看到了表象。」他遞給我幾份產業報告,接著說道:「當年美國提出HDTV標準的方案時,還有幾家電視機製造商,但隨著標準之爭拖延至今,美國本土電視機製造產業早已關門大吉。標準沒有讓任何美國企業得利,政府花大力氣反對日本方案,卻是一場毫無成果的政治動作。」

這番話如驚雷貫耳,我從此深刻體會:政策如果脫離產業現實,終將只是空轉。

一顆螺絲揭開的製造業困境

如今川普政府似乎正在重蹈覆轍。以iPhone手機上的五角安全螺絲為例,這項看似微不足道的零件,每年需求高達5億顆,而其中98%由中國製造。

這並非單純因為人力便宜,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成熟的供應鏈與加工技術。2019年蘋果曾嘗試在美國本土生產這些螺絲,但僅生產2.8萬顆就耗費三週時間,效率與成本無法匹敵中國製造

川普對中國商品課徵145%高關稅,試圖逼迫蘋果回流美國製造,卻忽略了美國早已缺乏相關產能與技術勞動力。

鋼鐵供應緊縮,讓成本全面翻倍

若要在美國生產螺絲,鋼鐵原料供應是一大挑戰。美國鋼產量僅為中國的1/12,價格卻是全球均價的兩倍,產能也無法應付龐大的本土需求。

當鋼鐵、加工、運輸等成本層層疊加,若真的「美國製造」,每顆螺絲成本至少翻倍。試想:如果一顆螺絲都如此艱難,那螢幕、電路板、外殼該怎麼辦?

勞動力市場已難回頭

美國製造業從1979年近2000萬人下降至如今的1200萬人。這些人並非待業,而是早已進入服務業、科技業等高薪產業。2025年首季失業率僅4.2%,代表市場處於「充分就業」狀態。

若蘋果真要回流美國,勢必得以高薪搶人,造成勞動力溢價。相關產業報告預估,iPhone若在美國生產,單機成本將提高五成,並需追加兩千億美元投資。

小螺絲,大啟示:產業基礎不能靠行政命令創造

HDTV標準戰到iPhone螺絲,歷史再度重演。政府若無視產業現實,光靠政治力量試圖改變產業版圖,終將事倍功半。

當年那篇「C級」報告,教授給我的不只是成績,更是一記當頭棒喝。如今回看,這份報告彷彿預言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局。

那一課,我永生難忘。也許正因為這份認知的失敗,我至今仍未拿到博士學位。但更令人感慨的是,如今制定政策的人們,似乎依然陷在當年我也曾迷失過的認知陷阱裡,對產業現實一知半解,卻妄圖用關稅撬動製造業的整體復興。這份悲哀,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。

延伸閱讀: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

當中國禁止美企、限制稀土出口,我想起北京街頭的國際熱論



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祭出34%的高額關稅,讓原本平靜的國際經濟掀起巨大波瀾。中國大陸立即反擊,美國政府則進一步威脅要將關稅提高至104%,中國大陸也毫不示弱,加徵對美商品84%的關稅,並限制稀有金屬出口,禁止某些美國企業進入市場。全球焦點頓時集中於這場空前激烈的貿易對決。

這場貿易戰,表面上是關稅與經濟政策的爭鋒相對,實則背後蘊藏著地緣政治、技術爭霸與意識形態的深層角力。對許多關注國際新聞的觀察者而言,這場戰役猶如一齣多幕劇,開場才剛拉開,高潮未至,結局難測。

初到北京的日子

這樣的局勢,讓我想起當年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。那時候,若想了解國際新聞,得靠一份特殊的報紙——《參考消息》。這份原為內部參閱的刊物,後來雖對外開放,但內容仍由上層把關過濾。我每天都會買上一份細讀,其中引用台灣新聞的片段,總讓我有種漂洋過海的親切感。

與其說《參考消息》讓人了解世界,不如說它提供的是一扇有濾鏡的窗。我總在想,若沒有更直接的資訊渠道,北京的民眾又怎能真正掌握世界脈動?

911事件的震撼與啟發

2001911日,我坐在租屋處盯著電視畫面,看著紐約世貿中心遭遇恐怖攻擊。那晚整個夜晚我幾乎無法闔眼。但第二天一早走進辦公室,迎接我的卻是毫無波瀾的氣氛。同事們對這場震撼全球的事件幾乎一無所知。有人甚至懷疑:「這是真的嗎?新聞上怎麼沒講?」

那一刻我才明白,資訊封閉不只造成知識落差,還讓人與世界隔絕。我的同事們並非不關心國際,而是無從得知。這一事件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。

國際新聞自由化的轉折

或許正因如此,沒過多久就傳出中宣部放寬國際新聞的審查規定,各家媒體得以自由引進外電報導。這一改變,迅速在媒體圈發酵,報紙上的國際新聞版面與日俱增。起初,我以為這只是短暫的開放,沒想到竟成為一種新常態。

一時間,國際新聞從稀缺資源變成舖天蓋地。甚至一些小國內部的政局異動,都能佔據顯著版面。我開始察覺,一種不同以往的輿論氛圍正在成形。

報攤上的黑山共和國

記憶中最有趣的畫面,是2003年南斯拉夫解體的新聞接連登上頭版。我原本對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的事毫無興趣,但因為報紙連日不斷報導,我逐漸對黑山共和國的歷史與處境產生好奇。甚至一度還上網查了資料,想弄清楚這片小國為何登上報端主角。

這也讓我體會到,媒體的選擇本身就能影響人們的注意力,而注意力,終將轉化為某種觀點與態度。

《環球時報》的誕生

在這樣的氣氛下,《環球時報》橫空出世。這份標榜報導全球熱點的報紙,以挑釁、誇張的標題快速擄獲讀者目光。我曾經問過一位《人民日報》的朋友:「怎麼放任它用那麼誇張的語氣?」他苦笑著回答:「它是市場化操作,要賣得出去,總得讓人多看兩眼。」

每次經過書報攤,我都會被它的頭版標題吸引目光,有時甚至會因為好奇買一份回家。雖然知道它的語調有時偏頗,但不得不承認,它確實改變了不少人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。

民間與學界的雙重回響

北京是一座對政治與時事格外敏感的城市。那段時間,無論在地鐵上還是便利商店旁,總能聽到有人討論歐美局勢、批評外交決策,有些評論甚至讓我這個國關博士生都覺得自愧不如。

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廣泛討論,不僅反映在街頭巷尾的日常對話,更延伸進了學術殿堂。當時我在北大修課,冷戰史是我們課堂上的主旋律。老師們研究美蘇博弈的種種細節,有時甚至以地圖和檔案資料重建當時的戰略布局。社會與學術間的回音,讓我覺得整個國家的注意力正逐漸轉向國際。

這樣的氛圍也讓我反思,資訊的擴散不僅提升了民眾的關心程度,也讓教育體系的研究方向與時俱進。從地鐵裡的即席評論,到課堂上的縝密推演,那是一段民智初開、思想互動的特別時光。

「和平崛起」的語意爭議

還記得有一次,胡錦濤在演講中提到「和平崛起」一詞,立刻引發外界不安。老師在課堂上直言不諱地批評:「這個用詞太敏感,讓西方以為中國想以強硬方式登上世界舞台。」

據說為了平息波瀾,政府後來不僅改口為「和平發展」,還在全球進行大規模宣傳。教授一語雙關地說:「這改名的代價,可不只是宣傳費,簡直能買下一個太平洋島國。」

無聲戰火正悄然燃燒

回首過往,從封閉資訊到新聞自由的局部鬆動,再到全民關注國際局勢的今天,這一切轉變的背後,並非單一事件促成,而是層層推動、步步累積的結果。

如今,中美貿易戰持續膠著。我們無從預測它的最終走向,但可以確信的是,這不是短暫的煙火,而是一場會深刻影響全球格局的漫長較量。從過去的報紙故事中,我們或許能讀出些微啟示:當世界變得複雜,保持思辨,是每個人的責任。

風雨欲來,我們都在局中。

延伸閱讀:

AI革命來了!從史丹佛報告看台灣的機會與危機

台股崩跌不是偶然:川普關稅背後的歷史與邏輯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

AI世代風潮洶湧,你我該如何跟上?-深入解析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

曾幾何時,人工智慧還只是科幻小說裡的未來技術,如今卻已真實無比地滲透我們的生活之中。當你還在為如何適應新技術而困惑時,全球早已因為
AI的蓬勃發展而改變得面目全非。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古諺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在這個資訊瞬息萬變的年代,不緊緊抓住AI的潮流,勢必將被時代的巨浪淘汰。

 

台灣面臨的AI挑戰與機會

根據最新出爐的《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》,全球AI技術發展不僅快速,而且競爭空前激烈。美國依舊引領風潮,2024年推出多達40個重要AI模型,但緊追其後的中國,以15個AI模型迅速縮短與美國的技術差距,幾乎已達到相當水平。

 

然而,更值得台灣注意的是,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數據實在讓人憂心忡忡。報告指出,2023年台灣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約為4400台,與前一年相比暴跌43%,這樣的跌幅實屬全球之最,遠超法國、日本和義大利等其他已開發國家。這樣觸目驚心的數據,讓人不禁擔憂,昔日輝煌的台灣代工王國,是否能在AI時代找到新的定位與出口。

 



與此同時,AI也開始觸及我們日常生活最敏感的議題-選舉。斯坦福報告指出,2024年全球40億人口參與的國家級選舉當中,包括台灣、美國、英國等地,皆出現AI生成的假訊息、偽影片與圖片,成為選舉期間的熱門話題。資訊戰的興起,AI已然成為重要的戰略武器,台灣作為民主制度的重要堡壘,面對這種新型態的威脅更需謹慎以對。

 


台灣人才之光,必須盡快把握

 

儘管台灣在產業與民主防護上存在不少挑戰,但在人才培育方面仍然頗有斬獲。根據報告,台灣學生積極赴美攻讀電腦科學碩博士學位,2022年就有超過200名碩士生、190名博士生投入AI相關學科的研究。這不僅展現了台灣培育高階科技人才的實力,更凸顯台灣年輕一代對於AI技術的高度興趣與投入。

 

然而,我們也必須正視,這些優秀的人才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與平台在台灣發揮所長。全球各國爭相投入大量資源吸引優秀的AI人才,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台灣如何留住本土培養的AI菁英,創造更多有利於AI產業發展的條件,這正是我們當前亟需重視與投入的地方。

 

醫療AI革命,改變你我的健康未來

 

AI在醫療領域的進步同樣令人驚豔。過去疫情期間,AI協助醫療單位精準掌握資源分配,提供患者更即時、更有效的醫療照護。疫情過後,AI更擴展到慢性疾病的管理、醫療流程的優化與藥物安全的防護。例如美國、中國、義大利等國家積極進行AI臨床試驗,像是透過AI即時偵測藥物錯誤,大幅提升用藥安全。

 


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,台灣若能積極引進這些先進技術,結合本土醫療產業的實力,未來不僅能提升整體醫療品質,更有機會在全球AI醫療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
 

站在AI浪潮的最前線,現在就開始

 

看完這些全球AI趨勢與發展,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急迫感與使命感。AI技術的進步速度驚人,稍有猶豫便可能被甩在後頭。我們每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都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善用AI技術,提升自我競爭力。

 

就像當年網際網路興起時,許多人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錯失先機,如今AI的時代又再次提供我們一次絕佳的機會,讓我們能透過學習AI,快速掌握新技術,從而在未來的職場與生活中保有優勢。

 

總之,無論是產業界、教育界、醫療界還是你我生活周遭,AI技術的蓬勃發展已經無法忽視。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,勇敢投入學習與運用AI技術,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新未來。

 

(倪國緯專欄|持續關注AI趨勢,歡迎追蹤:https://niguowei.blogspot.com/

延伸閱讀:

2025年史丹佛人工智慧指數報告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中美貿易戰開打,中國如何應對?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


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

台股暴跌真兇曝光!川普、麥金利與萊特希澤的經濟劇本解密

 


202547日清晨,剛結束連續假期的台灣股市,由於川普對台32%對等關稅衝擊,造成台股暴跌,上午9點整,股民剛喝下一口咖啡,還未來得及細嚼慢嚥,眼前卻已是滿盤皆綠,早盤跳空重挫超過2千點,跌幅超過9%,創下史上最慘烈記錄。半導體龍頭台積電,更是直接打入跌停板,市值瞬間蒸發千億。集中市場指數終場暴跌2065.87點,收在19232.35點,打破202485日寫下的史上最大收盤跌點紀錄。市場上的恐慌迅速蔓延,猶如野火般難以撲滅。整個台股陷入罕見的無量下跌。

然而,要理解為什麼川普總統要課徵高關稅背後的深層原因,就得將時光回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。

麥金利的時代與川普的崇拜

1897年,美國總統麥金利(William McKinley)上任後立即推行高關稅政策,史稱「麥金利關稅」。這項政策大幅提高外國商品進口稅,成功保護了美國本土工業,促成美國經濟空前繁榮。對川普而言,麥金利是心中崇拜的偶像,他不只在演講中一再提及麥金利,更揚言要將阿拉斯加最高峰「迪納利山」恢復為「麥金利山」,象徵美國再次偉大的精神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屢遭批評,但有一套理論為他的行動提供了明確的邏輯支持,那就是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·萊特希澤(Robert Lighthizer)的觀點。

萊特希澤的「貿易無自由」論述

萊特希澤早在雷根政府時代便已參與貿易談判,川普第一任時擔任美國政府第18任貿易代表。他深刻相信,美國工人階級的困境,根本原因就在於自由貿易帶來的產業空心化。他在2023年出版的著作《貿易無自由(No Trade Is Free)》中,細數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失去500萬製造業職位的痛苦歷程,直指這些年來美國政府追求廉價進口品、放棄國內製造業,導致國家實力日益空洞。

萊特希澤舉出一個鮮活的故事:在美國中西部的小鎮,一座座工廠關閉後,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。從前,他們靠著穩定的薪資能買房、養家;如今卻只能領取微薄救濟金,生活日益困頓。萊特希澤寫道:「自由貿易看似讓你能便宜買到洗衣機,實則卻拿走你的薪水。」這種鮮明的對比,激起了許多美國藍領階級的強烈共鳴。

在他的邏輯中,高額關稅不是為了與世界為敵,而是為了保護美國工人的生計和尊嚴。他相信,只要外國產品變貴,美國本土產業就有競爭優勢,製造業便會重新崛起。這套邏輯深刻影響了川普,讓他將高關稅視為「保護美國靈魂」的必要手段。

關稅政策的全球性影響

然而,這種政策在今日全球經濟高度交織的年代,其衝擊力已不再局限於美國內部。尤其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台灣而言,影響更是立即且劇烈。台股47日的暴跌,只是第一波衝擊;若關稅戰持續升級,半導體產業也一樣會納入其中,全球供應鏈恐將重新洗牌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波關稅戰背後不只是經濟計算,更帶有鮮明的政治目的。萊特希澤認為,只有重建製造業,才能穩定社會,挽回美國基層民眾的支持。換言之,川普的政策不僅著眼經濟利益,更關注政治穩定與選民認同。

台灣該如何應對?

如今,台灣正站在風暴眼中央,這場關稅大戰絕非一時之事,而是系統性的改變。此刻,我們不應只是抱怨或慌亂,而應冷靜看清川普與萊特希澤背後的邏輯。這不是短期的衝擊,而是世界經濟秩序的深層次調整。

在這場風暴中,我們不能靠一廂情願的期待,更不能袖手旁觀。全民上下應當共同理解這場貿易戰的核心邏輯,未雨綢繆,提前調整產業政策,加速供應鏈分散風險,增強經濟韌性。

這場無量暴跌的黑色星期一或許只是一個警訊。台灣要能真正挺過未來的挑戰,全民必須團結、看懂川普關稅背後真正的戰略意涵,為下一波全球經濟變局做好準備。

延伸閱讀:
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

全球搶晶片:聯電併購風暴揭露台灣的尷尬處境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
(圖片摘自網路)

近來,打開 Facebook 或 Instagram,你很可能會被一段段來自中國大陸的直立短劇「強行」吸引目光。雖然不少人批評這些劇集劇情芭樂、表演浮誇,甚至戲稱是「爛劇大集合」,但偏偏觀看人數節節攀升,動輒數百萬點閱。這不是巧合,而是一場對人性弱點的精準狙擊。

一分鐘一高潮,情感宰制你的指尖

中國大陸短劇的爆紅,並非偶然。在手機普及、短影音興盛的今天,人們零碎的時間變得珍貴,也更渴望「快速滿足」。短劇因此而生,每集僅兩三分鐘,直立拍攝,專為手機量身打造。故事不拖泥帶水,轉折密集,高潮頻繁,讓人情緒起伏不已,下一集的按鈕就像催眠術,讓你欲罷不能。

短劇不再只是娛樂,它是一種新型情感商品,用最短時間挑動觀眾神經。如同有人所說:「觀眾付費的,不是劇情,是那瞬間被理解與共鳴的感覺。」

千億市場,短劇變現力驚人

根據統計,2023 年中國短劇產業規模已達 373 億人民幣,幾乎相當於該年度全國電影票房的七成。到了 2024 年,市場規模預估將突破 500 億元。這些短劇不僅稱霸大陸,也悄悄進軍歐美與東南亞,例如 ReelShort 平台一度超越 TikTok,登上美國 App Store 娛樂榜首。

他們賺錢的方式也極具創意:前幾集免費,之後每一集幾元人民幣不等。觀眾為了「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」,經常不自覺花了上百元。另一種則是廣告植入,讓你在看劇之餘也被潛移默化地推銷產品,一邊追劇,一邊下單,天衣無縫。

短劇誰在看?人性就是最大收視密碼

短劇早期主打「三保」族群:保安、保姆與保潔。他們工作單調,休息時間零碎,短劇剛好填補這個空檔。主角逆襲、爽感復仇、穿越重生、霸總寵愛──簡單粗暴,卻也最直接。劇情不需多思考,只需投入感情,三分鐘讓你從煩悶的現實中逃脫。

演員表情浮誇?沒錯,正是這樣才能三句台詞內就讓人落淚或咬牙。這些不是戲劇,是設計精密的情感刺激劑,劇本不求文學高度,只求情緒共鳴。

引進短劇商機,台灣該重新思考影視未來

過去我曾在中國大陸工作,那時正值影視業百花齊放。有位前同事跳槽到當時如日中天的小馬影業,邀我將台灣優質內容帶進大陸市場。他說,平台後台會依據觀看分鐘數記錄流量,只要有百萬次觀看,一部影片可獲 2 萬至 5 萬人民幣收益,戲劇類收益更高。

遺憾的是,當時我並未付諸行動。但如今回想,那場對話如同一記當頭棒喝──我們是否錯過了一場數位浪潮?而現在,台灣影視創作者是否還有機會追上這股新浪潮?

短劇正在重塑影視產業的遊戲規則

這個產業的競爭激烈得令人咋舌。許多劇集從一開始就非傳統創作流程,而是先設想幾個「必爆」的劇情場景──女主角復仇回歸、落魄男主逆天改命──然後再圍繞這些場景編織故事。它不是創作,是精準策展;不是演戲,是情感引導。

此外,短劇還與網路小說、互動遊戲等跨界合作,構築出龐大的內容宇宙。從一段劇情延伸出小說、漫畫、甚至線上遊戲,讓粉絲沉浸在多元世界中。IP 變現的能力,被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台灣的鏡子:我們是否低估了對岸的內容力量?

當許多台灣人還在笑中國的短劇有多「土」,它早已悄悄征服了全球市場。我們以為那只是笑話,卻沒發現這背後蘊藏的龐大產業鏈與商業潛能。

不是所有創作都要追求藝術性,有時候,能真正抓住觀眾的心、讓人捨不得關掉螢幕的內容,才是時代的寵兒。這不是對低俗的妥協,而是一種對大眾心理的深刻理解。

結語:用平凡打動人心,才是最大的不凡

短劇或許不完美,但它們以一種最貼近人性的方式,悄悄改變了我們觀看內容的方式。在這個注意力即財富的時代,誰能讓觀眾停留,誰就贏得市場。

身為一位曾經親身觀察中國影視產業的台灣人,我不禁思索:台灣能否在這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?我們是否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短劇奇蹟?

或許,真正能翻轉命運的,從來不是高大上的製作,而是最貼近人心的那一分感動。觀眾看的,不是演技,而是共鳴;不是畫面,而是心跳。

延伸閱讀: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中國軟實力超越英國 台灣如何找回文化輸出的黃金時代?

探秘大陸春運:跨越海峽的尋親故事


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熊貓外交再現舞台:從憨態可掬到地緣政治的柔性力量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片由AI生成)

在充滿衝突與對立的當代國際舞台上,竟有一種無聲卻強而有力的外交工具能跨越國界、化解冰封,那便是——大熊貓。當美國國家動物園近日宣布即將迎來新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大熊貓「寶力」與「青寶」時,這不只是動物園的新聞,更是一場潛藏於柔毛與圓眼中的外交行動,再次揭開了「熊貓外交」的神祕面紗。

一見鍾情的國寶:大熊貓如何征服世界

大熊貓是中國大陸獨有的珍稀物種,自20世紀初被西方首次發現起,便以其呆萌外貌與稀有性征服了全球目光。從「食鐵獸」到「活化石」,熊貓的身影不僅出現在自然科學界的研究手冊,也頻繁登上各國媒體頭版。1936年,一隻熊貓幼崽被秘密運往美國,掀起前所未有的動物園熱潮。即便彼時美國正處經濟大蕭條,民眾仍願掏腰包一睹其風采,熊貓魅力可見一斑。

曾在四川親眼看過熊貓的我,對牠那雙無辜眼神與緩慢步伐至今難忘。保育員只准與未滿一歲的熊貓拍照,並告誡我「成年的熊貓也是會翻臉的」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熊貓雖可愛,卻也有著野性的底線。這份親歷讓我更能體會,為何全世界都願為熊貓傾心。

外交奇兵:從蔣夫人到尼克森,熊貓成為和平的使者

熊貓外交的雛形,其實可追溯至抗戰時期。1941年,蔣宋美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,將兩隻熊貓贈與美國,作為感謝其對抗日援助的象徵。這段艱難旅程從重慶經馬尼拉、夏威夷,最後抵達紐約,跨越戰火與太平洋,蘊含的不只是外交心意,更是一段動人歷史。

而真正將「熊貓外交」制度化的,則是1972年中美破冰之旅。當時中國大陸領導人周恩來親自決定,贈送一對熊貓給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森。自此,熊貓開始作為中國外交的柔性工具,走向世界各國,包括日本、法國、德國等。

轉向「租借制」:從贈送到共養的外交智慧

隨著保育意識的提升與國際條約的規範,中國大陸自1984年起停止熊貓贈送,改採「研究型租借」。每對熊貓的租金每年高達百萬美元,且其後代所有權仍歸中國。此舉不僅保護物種,更保障科研權益。疫情期間,大量租期屆滿卻無法歸還的熊貓在2023至2024年間集中返回中國,也引發「熊貓回家潮」的國際關注。

柔中帶剛:熊貓如何成為國際情勢的風向球

熊貓外交不只是討喜表面,它背後隱含的是國際情勢的微妙流動。當法國博瓦勒動物園因熊貓帶來遊客暴增三倍,當中美關係起伏、熊貓被「召回」再「重啟」,其實都透露出外交的潛台詞。熊貓雖不語,卻能牽動千萬人心,是中國大陸最為成功的「文化輸出品」之一。

臺灣的熊貓記憶:團團圓圓的兩岸寓言

2008年,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進駐臺北市立動物園,猶如一場全民盛典,數以萬計的民眾爭睹風采。這對大熊貓成為兩岸和平交流的象徵,但也歷經重重波折——從命名爭議到政治角力,無一不映射出兩岸關係的複雜與微妙。

儘管如此,臺灣民眾對熊貓的喜愛卻未曾動搖。在木柵動物園內,不論晴雨,總可見親子同行、老少皆宜的觀熊人潮。而台灣送給對岸的長鬃山羊與梅花鹿,也讓這場交流多了一份對等與尊重。

善用熊貓魅力:臺灣的新契機

當前兩岸關係跌宕起伏,或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,從「熊貓外交」汲取啟發:

一、文化連結:舉辦熊貓主題展覽、繪本、親子活動,讓年輕世代從認識熊貓開始,理解生態、進一步理解彼此。

二、科研合作:開放熊貓保育領域的學術交流,邀請大陸專家來台分享經驗,促進科技、人文的雙向互動。

三、觀光契機:發掘熊貓旅遊經濟潛力,結合在地特色,打造臺灣獨有的「熊貓觀光圈」。

四、媒體推動:透過報導熊貓日常,柔化兩岸對立氣氛,重塑人民對彼此的觀感。

結語:讓和平比尖牙更有力

在劍拔弩張的現實裡,熊貓以不爭之姿,傳遞和平之意。牠們不會開口辯解,但每一個被吸引靠近的笑容,每一場為牠舉辦的活動,都是跨越政治與疆界的溫柔力量。

我們不妨多給「和平的象徵」一點空間。因為,也許一隻熊貓改變不了世界,但牠能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。


延伸閱讀: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計程車去哪了?北京從夏利到滴滴,見證一場大洗牌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