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

倪國緯的清明節告白:跨越兩岸的兄弟情深

 2000年左右,我從北京搭乘26個小時的火車,終於抵達重慶站。車緩緩靠站時,我忐忑不安地望著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,心中湧起複雜的情緒。此行,是為了見一位從未謀面的親人—我的同父異母大哥倪國經。


就在這時,身旁的朋友突然激動地說:「快看,那位一定是你哥哥!你們長得實在太像了!」我循聲望去,月台上站著一位神情焦急、四處張望的老人,雙手高舉著一個牌子,清楚地寫著我的名字:「倪國緯」。


我心跳加速,下了火車一步步朝他走去,當我們的目光交會,兄弟兩人眼眶頓時濕潤。大哥輕聲問:「是國緯嗎?」我點點頭,他立刻衝上前緊緊抱住我,顫抖著說:「終於找到你了,我們家終於又團圓了!」


這場重逢遲到了整整半世紀,跨越了戰爭與歷史的洪流,凝聚了兩岸家族間無盡的等待與思念。


父親從昆明逃亡的秘密

先父倪覺吾離世時,我年僅15歲。他始終沉默,未曾告訴我關於他在大陸的點滴往事。多年後,透過大哥的敘述,我才逐漸拼湊起父親逃離昆明的驚險故事。


1949年,共產黨軍隊攻入昆明城,父親作為國民黨忠貞黨員,身陷重重危險中。最後關頭,他毅然拋下家人,孤身躲避追捕,潛入最後一班離境的飛機。那架飛機從昆明飛往香港,再轉抵台灣,他一去,便是永遠。


父親踏上台灣的土地後,人生就此轉變,而他留在昆明的妻兒——包括大哥國經,則從此陷入生活的艱辛,家族也因此一分為二,兩岸從此各自書寫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


大哥的執著,寫信尋親30年

大哥倪國經長大後,始終無法忘記年幼時父親離開的身影。他從未放棄尋找父親的下落,不斷寫信到北京尋問當年父親的長官,後來投降共產黨的軍統大將-沈醉先生。整整三十年的堅持,終於得到回音,卻得知父親早已過世多年,只留下台灣的地址。


他於是又開始寫信到台灣,每年一封,卻一直沒有回覆,直到兩岸開放探親,我們才終於收到那封飄洋過海而來的信,打破了數十年的沉默,倪國經、倪國緯終於聯繫上了!


疫情與兩岸緊張,掃墓成為難以完成的約定

幾年前,大哥曾說想親自來台灣為父親掃墓,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這願望成為泡影。如今疫情過去,卻換來兩岸緊張的局勢,他只能在微信裡遺憾地說:「這輩子,或許很難再來台灣看看父親了。」


聽著他蒼老卻充滿遺憾的聲音,我心裡倍感酸楚。清明節,本該是闔家掃墓、慎終追遠的時刻,我們卻仍只能隔著海峽遙遙相望。


清明節的真義:記住過去,珍惜現在

每年清明掃墓,我都細心清理墓碑,將父親的過往與家族的記憶細細回顧。從父親昆明的逃難,到兄弟兩岸的重逢,這些故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播放,提醒我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。


清明節,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後來融合寒食節與上巳節,成為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。這天,人們祭祀祖先,掃墓、上香,緬懷先人,延續著一代代的情感與記憶。


春秋時代,介之推的故事成為清明節起源的經典傳說;漢高祖劉邦撕紙尋親的典故,則象徵著清明節掃墓尋根的永恆意義。這些動人的故事,都強調著「慎終追遠」的價值,提醒我們無論世界如何改變,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源。


今年清明,回去掃墓吧

清明節,不只是傳統習俗,更是一個與親人相聚、與歷史對話的契機。對我們家族來說,它更代表著跨越海峽、兄弟情深的真實故事。


儘管大哥暫時無法親自來台,但我會替他完成這份心願,為父親添一炷香,講述他這些年的故事,告訴父親,我們兄弟倆終究跨越了千山萬水,重新找回彼此。


今年的清明節,請記得回去掃墓吧。不僅是緬懷祖先,更是提醒自己,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,因為那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平靜日常,都是先人用血淚換來的珍貴禮物。

延伸閱讀:
低谷中的善念:如何在春節前夕為生命注入希望

北國風光與新年期許:北京雪夜與臺灣年味的對比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