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7日清晨,剛結束連續假期的台灣股市,由於川普對台32%對等關稅衝擊,造成台股暴跌,上午9點整,股民剛喝下一口咖啡,還未來得及細嚼慢嚥,眼前卻已是滿盤皆綠,早盤跳空重挫超過2千點,跌幅超過9%,創下史上最慘烈記錄。半導體龍頭台積電,更是直接打入跌停板,市值瞬間蒸發千億。集中市場指數終場暴跌2065.87點,收在19232.35點,打破2024年8月5日寫下的史上最大收盤跌點紀錄。市場上的恐慌迅速蔓延,猶如野火般難以撲滅。整個台股陷入罕見的無量下跌。
然而,要理解為什麼川普總統要課徵高關稅背後的深層原因,就得將時光回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。
麥金利的時代與川普的崇拜
1897年,美國總統麥金利(William McKinley)上任後立即推行高關稅政策,史稱「麥金利關稅」。這項政策大幅提高外國商品進口稅,成功保護了美國本土工業,促成美國經濟空前繁榮。對川普而言,麥金利是心中崇拜的偶像,他不只在演講中一再提及麥金利,更揚言要將阿拉斯加最高峰「迪納利山」恢復為「麥金利山」,象徵美國再次偉大的精神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屢遭批評,但有一套理論為他的行動提供了明確的邏輯支持,那就是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·萊特希澤(Robert Lighthizer)的觀點。
萊特希澤的「貿易無自由」論述
萊特希澤早在雷根政府時代便已參與貿易談判,川普第一任時擔任美國政府第18任貿易代表。他深刻相信,美國工人階級的困境,根本原因就在於自由貿易帶來的產業空心化。他在2023年出版的著作《貿易無自由(No Trade Is Free)》中,細數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失去500萬製造業職位的痛苦歷程,直指這些年來美國政府追求廉價進口品、放棄國內製造業,導致國家實力日益空洞。
萊特希澤舉出一個鮮活的故事:在美國中西部的小鎮,一座座工廠關閉後,數以萬計的工人失業。從前,他們靠著穩定的薪資能買房、養家;如今卻只能領取微薄救濟金,生活日益困頓。萊特希澤寫道:「自由貿易看似讓你能便宜買到洗衣機,實則卻拿走你的薪水。」這種鮮明的對比,激起了許多美國藍領階級的強烈共鳴。
在他的邏輯中,高額關稅不是為了與世界為敵,而是為了保護美國工人的生計和尊嚴。他相信,只要外國產品變貴,美國本土產業就有競爭優勢,製造業便會重新崛起。這套邏輯深刻影響了川普,讓他將高關稅視為「保護美國靈魂」的必要手段。
關稅政策的全球性影響
然而,這種政策在今日全球經濟高度交織的年代,其衝擊力已不再局限於美國內部。尤其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台灣而言,影響更是立即且劇烈。台股4月7日的暴跌,只是第一波衝擊;若關稅戰持續升級,半導體產業也一樣會納入其中,全球供應鏈恐將重新洗牌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波關稅戰背後不只是經濟計算,更帶有鮮明的政治目的。萊特希澤認為,只有重建製造業,才能穩定社會,挽回美國基層民眾的支持。換言之,川普的政策不僅著眼經濟利益,更關注政治穩定與選民認同。
台灣該如何應對?
如今,台灣正站在風暴眼中央,這場關稅大戰絕非一時之事,而是系統性的改變。此刻,我們不應只是抱怨或慌亂,而應冷靜看清川普與萊特希澤背後的邏輯。這不是短期的衝擊,而是世界經濟秩序的深層次調整。
在這場風暴中,我們不能靠一廂情願的期待,更不能袖手旁觀。全民上下應當共同理解這場貿易戰的核心邏輯,未雨綢繆,提前調整產業政策,加速供應鏈分散風險,增強經濟韌性。
這場無量暴跌的黑色星期一或許只是一個警訊。台灣要能真正挺過未來的挑戰,全民必須團結、看懂川普關稅背後真正的戰略意涵,為下一波全球經濟變局做好準備。
延伸閱讀: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