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

為何「爛劇」也能爆紅?大陸短劇如何引領影視新潮流


(圖片摘自網路)

近來,打開 Facebook 或 Instagram,你很可能會被一段段來自中國大陸的直立短劇「強行」吸引目光。雖然不少人批評這些劇集劇情芭樂、表演浮誇,甚至戲稱是「爛劇大集合」,但偏偏觀看人數節節攀升,動輒數百萬點閱。這不是巧合,而是一場對人性弱點的精準狙擊。

一分鐘一高潮,情感宰制你的指尖

中國大陸短劇的爆紅,並非偶然。在手機普及、短影音興盛的今天,人們零碎的時間變得珍貴,也更渴望「快速滿足」。短劇因此而生,每集僅兩三分鐘,直立拍攝,專為手機量身打造。故事不拖泥帶水,轉折密集,高潮頻繁,讓人情緒起伏不已,下一集的按鈕就像催眠術,讓你欲罷不能。

短劇不再只是娛樂,它是一種新型情感商品,用最短時間挑動觀眾神經。如同有人所說:「觀眾付費的,不是劇情,是那瞬間被理解與共鳴的感覺。」

千億市場,短劇變現力驚人

根據統計,2023 年中國短劇產業規模已達 373 億人民幣,幾乎相當於該年度全國電影票房的七成。到了 2024 年,市場規模預估將突破 500 億元。這些短劇不僅稱霸大陸,也悄悄進軍歐美與東南亞,例如 ReelShort 平台一度超越 TikTok,登上美國 App Store 娛樂榜首。

他們賺錢的方式也極具創意:前幾集免費,之後每一集幾元人民幣不等。觀眾為了「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」,經常不自覺花了上百元。另一種則是廣告植入,讓你在看劇之餘也被潛移默化地推銷產品,一邊追劇,一邊下單,天衣無縫。

短劇誰在看?人性就是最大收視密碼

短劇早期主打「三保」族群:保安、保姆與保潔。他們工作單調,休息時間零碎,短劇剛好填補這個空檔。主角逆襲、爽感復仇、穿越重生、霸總寵愛──簡單粗暴,卻也最直接。劇情不需多思考,只需投入感情,三分鐘讓你從煩悶的現實中逃脫。

演員表情浮誇?沒錯,正是這樣才能三句台詞內就讓人落淚或咬牙。這些不是戲劇,是設計精密的情感刺激劑,劇本不求文學高度,只求情緒共鳴。

引進短劇商機,台灣該重新思考影視未來

過去我曾在中國大陸工作,那時正值影視業百花齊放。有位前同事跳槽到當時如日中天的小馬影業,邀我將台灣優質內容帶進大陸市場。他說,平台後台會依據觀看分鐘數記錄流量,只要有百萬次觀看,一部影片可獲 2 萬至 5 萬人民幣收益,戲劇類收益更高。

遺憾的是,當時我並未付諸行動。但如今回想,那場對話如同一記當頭棒喝──我們是否錯過了一場數位浪潮?而現在,台灣影視創作者是否還有機會追上這股新浪潮?

短劇正在重塑影視產業的遊戲規則

這個產業的競爭激烈得令人咋舌。許多劇集從一開始就非傳統創作流程,而是先設想幾個「必爆」的劇情場景──女主角復仇回歸、落魄男主逆天改命──然後再圍繞這些場景編織故事。它不是創作,是精準策展;不是演戲,是情感引導。

此外,短劇還與網路小說、互動遊戲等跨界合作,構築出龐大的內容宇宙。從一段劇情延伸出小說、漫畫、甚至線上遊戲,讓粉絲沉浸在多元世界中。IP 變現的能力,被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台灣的鏡子:我們是否低估了對岸的內容力量?

當許多台灣人還在笑中國的短劇有多「土」,它早已悄悄征服了全球市場。我們以為那只是笑話,卻沒發現這背後蘊藏的龐大產業鏈與商業潛能。

不是所有創作都要追求藝術性,有時候,能真正抓住觀眾的心、讓人捨不得關掉螢幕的內容,才是時代的寵兒。這不是對低俗的妥協,而是一種對大眾心理的深刻理解。

結語:用平凡打動人心,才是最大的不凡

短劇或許不完美,但它們以一種最貼近人性的方式,悄悄改變了我們觀看內容的方式。在這個注意力即財富的時代,誰能讓觀眾停留,誰就贏得市場。

身為一位曾經親身觀察中國影視產業的台灣人,我不禁思索:台灣能否在這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?我們是否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短劇奇蹟?

或許,真正能翻轉命運的,從來不是高大上的製作,而是最貼近人心的那一分感動。觀眾看的,不是演技,而是共鳴;不是畫面,而是心跳。

延伸閱讀: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中國軟實力超越英國 台灣如何找回文化輸出的黃金時代?

探秘大陸春運:跨越海峽的尋親故事


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熊貓外交再現舞台:從憨態可掬到地緣政治的柔性力量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片由AI生成)

在充滿衝突與對立的當代國際舞台上,竟有一種無聲卻強而有力的外交工具能跨越國界、化解冰封,那便是——大熊貓。當美國國家動物園近日宣布即將迎來新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大熊貓「寶力」與「青寶」時,這不只是動物園的新聞,更是一場潛藏於柔毛與圓眼中的外交行動,再次揭開了「熊貓外交」的神祕面紗。

一見鍾情的國寶:大熊貓如何征服世界

大熊貓是中國大陸獨有的珍稀物種,自20世紀初被西方首次發現起,便以其呆萌外貌與稀有性征服了全球目光。從「食鐵獸」到「活化石」,熊貓的身影不僅出現在自然科學界的研究手冊,也頻繁登上各國媒體頭版。1936年,一隻熊貓幼崽被秘密運往美國,掀起前所未有的動物園熱潮。即便彼時美國正處經濟大蕭條,民眾仍願掏腰包一睹其風采,熊貓魅力可見一斑。

曾在四川親眼看過熊貓的我,對牠那雙無辜眼神與緩慢步伐至今難忘。保育員只准與未滿一歲的熊貓拍照,並告誡我「成年的熊貓也是會翻臉的」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熊貓雖可愛,卻也有著野性的底線。這份親歷讓我更能體會,為何全世界都願為熊貓傾心。

外交奇兵:從蔣夫人到尼克森,熊貓成為和平的使者

熊貓外交的雛形,其實可追溯至抗戰時期。1941年,蔣宋美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,將兩隻熊貓贈與美國,作為感謝其對抗日援助的象徵。這段艱難旅程從重慶經馬尼拉、夏威夷,最後抵達紐約,跨越戰火與太平洋,蘊含的不只是外交心意,更是一段動人歷史。

而真正將「熊貓外交」制度化的,則是1972年中美破冰之旅。當時中國大陸領導人周恩來親自決定,贈送一對熊貓給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森。自此,熊貓開始作為中國外交的柔性工具,走向世界各國,包括日本、法國、德國等。

轉向「租借制」:從贈送到共養的外交智慧

隨著保育意識的提升與國際條約的規範,中國大陸自1984年起停止熊貓贈送,改採「研究型租借」。每對熊貓的租金每年高達百萬美元,且其後代所有權仍歸中國。此舉不僅保護物種,更保障科研權益。疫情期間,大量租期屆滿卻無法歸還的熊貓在2023至2024年間集中返回中國,也引發「熊貓回家潮」的國際關注。

柔中帶剛:熊貓如何成為國際情勢的風向球

熊貓外交不只是討喜表面,它背後隱含的是國際情勢的微妙流動。當法國博瓦勒動物園因熊貓帶來遊客暴增三倍,當中美關係起伏、熊貓被「召回」再「重啟」,其實都透露出外交的潛台詞。熊貓雖不語,卻能牽動千萬人心,是中國大陸最為成功的「文化輸出品」之一。

臺灣的熊貓記憶:團團圓圓的兩岸寓言

2008年,「團團」與「圓圓」進駐臺北市立動物園,猶如一場全民盛典,數以萬計的民眾爭睹風采。這對大熊貓成為兩岸和平交流的象徵,但也歷經重重波折——從命名爭議到政治角力,無一不映射出兩岸關係的複雜與微妙。

儘管如此,臺灣民眾對熊貓的喜愛卻未曾動搖。在木柵動物園內,不論晴雨,總可見親子同行、老少皆宜的觀熊人潮。而台灣送給對岸的長鬃山羊與梅花鹿,也讓這場交流多了一份對等與尊重。

善用熊貓魅力:臺灣的新契機

當前兩岸關係跌宕起伏,或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,從「熊貓外交」汲取啟發:

一、文化連結:舉辦熊貓主題展覽、繪本、親子活動,讓年輕世代從認識熊貓開始,理解生態、進一步理解彼此。

二、科研合作:開放熊貓保育領域的學術交流,邀請大陸專家來台分享經驗,促進科技、人文的雙向互動。

三、觀光契機:發掘熊貓旅遊經濟潛力,結合在地特色,打造臺灣獨有的「熊貓觀光圈」。

四、媒體推動:透過報導熊貓日常,柔化兩岸對立氣氛,重塑人民對彼此的觀感。

結語:讓和平比尖牙更有力

在劍拔弩張的現實裡,熊貓以不爭之姿,傳遞和平之意。牠們不會開口辯解,但每一個被吸引靠近的笑容,每一場為牠舉辦的活動,都是跨越政治與疆界的溫柔力量。

我們不妨多給「和平的象徵」一點空間。因為,也許一隻熊貓改變不了世界,但牠能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。


延伸閱讀: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北京798藝術區:倪國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政治與商業衝突

計程車去哪了?北京從夏利到滴滴,見證一場大洗牌

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

從川普關稅談到秀水街A貨:倪國緯談秀水街奇遇,從消費心理看川普的關稅策略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圖片由AI生成)


川普政府掀起的對等關稅貿易戰,讓中美關係緊張升溫。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祭出懲罰性關稅,在原本25%的基礎上再加徵34%,總稅率高達59%。美方宣稱,這是為了打擊不公平貿易與仿冒品橫行。然而,這場關稅對抗的背後,除了宏觀的經濟政策,也牽動著深層的消費心理——究竟是什麼讓美國對中國商品如此忌憚?這個問題,不禁讓我倪國緯想起當年在北京親歷的「秀水街傳奇」。

秀水街的傳奇:仿冒品的天堂

秀水街起初只是北京東城區一條狹窄巷弄,攤販擁擠、貨品琳瑯滿目,從服飾、皮件到手錶,應有盡有,尤以各式奢侈品牌的仿冒品聞名於世。後來為整頓市容、壓制假貨,政府興建了一棟新式大樓,並將原來的攤販全數遷入,這棟建築也直接以「秀水街」命名。表面升級為現代化商場,實則只是把舊日的仿冒風氣,搬進更隱密的空間裡繼續延燒。

「此地無銀三百兩」的告示牌

走進大樓,每家店門口幾乎都貼有北京市工商局的公告,上頭嚴正標明不得販售LV、Hermes、Chanel、Versace等仿冒品。乍看之下,令人感到法令嚴明;但對於老主顧來說,這樣的公告反而是一種默契的「暗號」——越禁止,越代表裡頭暗藏玄機。告示就像一盞指路燈,指引你通往真正的「寶庫」。

躲避追查的秘密交易

工商局時有巡查,店家表面擺設的往往是些普通品牌或國產貨。想買A貨,得靠一點眼色與默契。一走進店內,裝作不經意地打量商品,再假裝不滿意、欲言又止,店員便會心一笑,壓低聲音問你:「想看點特別的嗎?」確認你不是前來巡查的工商局人員後,她會從櫃檯抽屜拿出幾款高仿精品,或直接領你走進後方的密室。

有次我和朋友在選貨時面露難色,店員低聲問:「還要更好的嗎?」我們點頭,她立刻帶我們穿越彎曲走廊、下樓梯,走入地下停車場,在某輛汽車的後車廂中取出大量包包與衣物。也才發現許多車子的後方總有人在圍觀,我們才知道:真正的A級仿品,藏在更深層的世界裡。

激烈的殺價攻防戰

選貨有趣,殺價更是精采。店員開價常高得離譜:「這些共1000元。」老手知道,這只是開場白,真正的價格要從兩折談起。「150元。」我們淡定回應。從這刻起,就是一場心理攻防戰,每一句對話都藏著試探與試算。價格拉鋸之間,最終成交多落在200至250元之間。若對方不肯讓步,那就轉身離開,反正秀水街裡永遠不缺「下一家」。

曾有位台灣朋友初訪北京,只是想體驗市集文化,沒想到一腳踏進秀水街便無法自拔。接下來幾天,他天天光顧,買得不多,卻對那場場殺價戲碼樂此不疲。他說:「在台灣,殺到七折都覺得對商家不好意思,這裡居然可以一路殺到兩折,太過癮了!」

多國語言的「國際級」店員

秀水街的店員才藝雙全,最令人佩服的,是他們驚人的語言能力。外國人一踏進,店員立刻用英語迎接;若對方不回應,就改說德語、法語、俄語接連上陣。亞洲面孔則改用日語、韓語、甚至廣東話搭話。他們能說七、八種語言,切換之流暢,讓人忍不住想問:這樣的語言天賦,怎麼沒去聯合國上班?

還有不少外國顧客一來秀水街就直奔地下一層,先買個仿冒旅行箱,接著一層層往上掃貨,買的包包、衣服全塞進新箱子裡。熟識的店員透露,這些人大多是批貨客,回國後將A貨當正品販售。原來,假貨買氣之旺,不分國界,愛冒充的不只是某些消費者,還有全球化的商業行為。

店員告訴倪國緯的生意經

經常光顧之後,我與店員混熟,才漸漸聽到他們口中的「行規」。每天早上第一單被視為「開門紅」,只要順利成交,就象徵當天生意旺盛,接下來的生意源源不絕,所以價格自然願意鬆動。而到了下午三、四點,一旦達到老闆規定的銷售目標,店員也會更放手讓價,爭取更多銷量來增加自己的提成。精明的顧客,總能掌握這些「黃金時段」。

從川普關稅看中國轉型與秀水街啟示

多年後回首,秀水街是否依然販售A貨,我已無從得知。然而,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的巨變卻是不爭的事實。當年為了便宜購買仿冒品的人,今天已成為願意為正品買單的新中產階級;昔日藏在地下的交易,如今轉化為大規模合法市場。中國也逐漸從「仿製大國」走向「品牌輸出者」,這場轉型,正是對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寫。

秀水街的變遷,從市井文化的代表走向制度管理下的調整,恰好映照出中國消費市場從價格導向走向品質導向的轉型過程。這段歷史提醒我們,打擊仿冒的根本之道不只是政策和關稅,更在於提高自身產業的附加價值與品牌信任。

從秀水街的故事回望今日的中美貿易摩擦,我深深的感受到:真正影響全球市場的,並非單純的關稅或政策,而是背後的價值觀轉變——從仿冒到正品,從價格競爭到品牌信任。這些轉變提醒我們,唯有腳踏實地、持續提升產品品質與文化內涵,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,也為未來留下更穩固的根基。

延伸閱讀:

中國軟實力超越英國 台灣如何找回文化輸出的黃金時代?


購物車已滿!雙十一如何顛覆大陸購物文化?

台商經營困局:低價策略真的能贏過大陸本地商家嗎?

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

看完這篇才發現,原來我一直錯過最強的學習神器!

 




你有沒有這種經驗?買了一堆書,加入一堆線上課程,甚至還跟朋友約好一起「拚學習」,結果三分鐘熱度過後,又回到原點,一切都是徒勞無功。每天一睜開眼,就被大量資訊轟炸,花時間看了一堆東西,卻總覺得什麼也沒記住。

直到我看到一個標題很狂的影片:《如何用人工智慧比任何人快10倍地學習任何東西》,心想這簡直就像武俠小說裡的絕世秘籍。起初我以為這只是又一個博眼球的標題黨,但當我看完影片後,才發現這方法真的「別有洞天」。今天,我要用最簡單、最直接的方式,告訴你如何善用AI這個現代神器,解決你的學習困境。

千萬別從「學習」開始!

影片作者丹·科伊說了一句顛覆傳統觀念的話:「千萬不要從學習開始。」這什麼意思?原來多數人一想到學習新東西,就開始瘋狂囤積資料、影片和書籍,但到頭來卻一頭霧水。

正確的第一步,其實是問自己:「我究竟為什麼要學這個?」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,比如不是「我要學AI」,而是「我想用AI做一個影片」,因為這樣才會讓你的學習有方向,立刻知道自己該從哪裡下手。

AI是你最誠實的戰略顧問

現代人忙到昏天黑地,回頭一看,卻發現自己浪費了大量時間在無意義的滑手機、看短影片上。這時候你最需要的,其實是一個「絕對誠實」的AI戰略顧問。

只要你願意每天誠實地紀錄生活細節,一週後把記錄丟給AI,它就能像經驗豐富的教練一樣,幫你找出真正阻礙你前進的問題。它甚至會直接告訴你:「別騙自己了,你根本不是在『了解短視頻產業』,你只是在浪費時間!」這種痛快直白的回饋,往往比自我欺騙的安慰更有用。

不要「先學再做」,而是「邊做邊學」

很多人學習效率低,都是因為「先把全部教材都看完再動手」。丹·科伊強調,「直接開始動手」才是關鍵。他稱這為「專案式學習」,意思就是直接去執行一個具體的小專案,遇到問題再針對性地去學習。

比如你想學會用AI做圖,不用先讀完一本厚厚的說明書,你應該直接開始做一張簡單的圖片。這樣每次查資料都會很具體,效率自然提高10倍。

怎麼都無法開始?試試這個小技巧!

你是不是經常卡在第一步就無法動彈?這裡有個叫做「微小啟動法」的小技巧非常有效。比如你想寫作但又不想開始,不妨先打開電腦、沖杯咖啡、整理一下桌面。這種小動作會大幅降低心理負擔,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工作狀態。

我自己親測有效。每當我不想開始某個工作時,就告訴自己:「沒關係,我只要打開文件,看一下就好。」結果每次都會順利進入狀態,開始認真工作。

善用零碎時間,擺脫資訊焦慮

如果你是個工作超忙、時間總不夠用的人,那麼你更要學會利用碎片時間。每天只要花30分鐘做一個小項目,然後再用30分鐘查資料、補充知識,最後用輕鬆的方式散步或聽點播客,讓大腦自動吸收並整理資訊。

這種方法一開始看似進展緩慢,但日積月累後,效果絕對比「一次狂學幾小時,之後就拋到腦後」要好得多。

寫作,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法

很多人忽略了寫作的重要性。其實,不管你要學什麼,寫作都是最快的學習加速器。透過寫作,你會逼迫自己更清晰地理解知識,也能發現自己理解上的漏洞。

比如你想學好AI,就試著寫一篇簡單的教學分享給朋友。當你努力想讓朋友理解時,自己一定會先弄清楚所有細節,這就是經典的「費曼技巧」,會讓你印象深刻,難以忘記。

AI工具這麼多,到底選哪個?

很多朋友會猶豫到底該選哪個AI工具?其實根本沒必要糾結。從ChatGPT、元寶到智譜、通義,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特色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AI當成一個學習專案,自己去動手嘗試,逐步找到最適合你的那個。

而重點是,你一定要開始使用AI這個工具,實際體驗比任何說明書更有用。

 

如果你想擺脫學習的焦慮、讓效率真正提升,那就從現在開始吧!讓AI成為你的秘密武器,讓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中,真正領先別人一步。

記住,「別人總比你快10倍」,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聰明,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利用現代工具,更聰明地學習。

 延伸閱讀:

選擇的智慧:別讓完美的敵人變成好機會的殺手

加州大火:煉獄洛杉磯與美國治理的困境


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

倪國緯的清明節告白:跨越兩岸的兄弟情深

 2000年左右,我從北京搭乘26個小時的火車,終於抵達重慶站。車緩緩靠站時,我忐忑不安地望著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,心中湧起複雜的情緒。此行,是為了見一位從未謀面的親人—我的同父異母大哥倪國經。


就在這時,身旁的朋友突然激動地說:「快看,那位一定是你哥哥!你們長得實在太像了!」我循聲望去,月台上站著一位神情焦急、四處張望的老人,雙手高舉著一個牌子,清楚地寫著我的名字:「倪國緯」。


我心跳加速,下了火車一步步朝他走去,當我們的目光交會,兄弟兩人眼眶頓時濕潤。大哥輕聲問:「是國緯嗎?」我點點頭,他立刻衝上前緊緊抱住我,顫抖著說:「終於找到你了,我們家終於又團圓了!」


這場重逢遲到了整整半世紀,跨越了戰爭與歷史的洪流,凝聚了兩岸家族間無盡的等待與思念。


父親從昆明逃亡的秘密

先父倪覺吾離世時,我年僅15歲。他始終沉默,未曾告訴我關於他在大陸的點滴往事。多年後,透過大哥的敘述,我才逐漸拼湊起父親逃離昆明的驚險故事。


1949年,共產黨軍隊攻入昆明城,父親作為國民黨忠貞黨員,身陷重重危險中。最後關頭,他毅然拋下家人,孤身躲避追捕,潛入最後一班離境的飛機。那架飛機從昆明飛往香港,再轉抵台灣,他一去,便是永遠。


父親踏上台灣的土地後,人生就此轉變,而他留在昆明的妻兒——包括大哥國經,則從此陷入生活的艱辛,家族也因此一分為二,兩岸從此各自書寫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


大哥的執著,寫信尋親30年

大哥倪國經長大後,始終無法忘記年幼時父親離開的身影。他從未放棄尋找父親的下落,不斷寫信到北京尋問當年父親的長官,後來投降共產黨的軍統大將-沈醉先生。整整三十年的堅持,終於得到回音,卻得知父親早已過世多年,只留下台灣的地址。


他於是又開始寫信到台灣,每年一封,卻一直沒有回覆,直到兩岸開放探親,我們才終於收到那封飄洋過海而來的信,打破了數十年的沉默,倪國經、倪國緯終於聯繫上了!


疫情與兩岸緊張,掃墓成為難以完成的約定

幾年前,大哥曾說想親自來台灣為父親掃墓,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這願望成為泡影。如今疫情過去,卻換來兩岸緊張的局勢,他只能在微信裡遺憾地說:「這輩子,或許很難再來台灣看看父親了。」


聽著他蒼老卻充滿遺憾的聲音,我心裡倍感酸楚。清明節,本該是闔家掃墓、慎終追遠的時刻,我們卻仍只能隔著海峽遙遙相望。


清明節的真義:記住過去,珍惜現在

每年清明掃墓,我都細心清理墓碑,將父親的過往與家族的記憶細細回顧。從父親昆明的逃難,到兄弟兩岸的重逢,這些故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播放,提醒我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。


清明節,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後來融合寒食節與上巳節,成為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。這天,人們祭祀祖先,掃墓、上香,緬懷先人,延續著一代代的情感與記憶。


春秋時代,介之推的故事成為清明節起源的經典傳說;漢高祖劉邦撕紙尋親的典故,則象徵著清明節掃墓尋根的永恆意義。這些動人的故事,都強調著「慎終追遠」的價值,提醒我們無論世界如何改變,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源。


今年清明,回去掃墓吧

清明節,不只是傳統習俗,更是一個與親人相聚、與歷史對話的契機。對我們家族來說,它更代表著跨越海峽、兄弟情深的真實故事。


儘管大哥暫時無法親自來台,但我會替他完成這份心願,為父親添一炷香,講述他這些年的故事,告訴父親,我們兄弟倆終究跨越了千山萬水,重新找回彼此。


今年的清明節,請記得回去掃墓吧。不僅是緬懷祖先,更是提醒自己,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,因為那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平靜日常,都是先人用血淚換來的珍貴禮物。

延伸閱讀:
低谷中的善念:如何在春節前夕為生命注入希望

北國風光與新年期許:北京雪夜與臺灣年味的對比



全球搶晶片:聯電併購風暴揭露台灣的尷尬處境

 


愚人節一則新聞在科技圈激起千層浪,美國晶片代工大廠格羅方德(GlobalFoundries)尋求與台灣聯電合併,若此案成真,兩者合計市占率將躍升至全球第二,僅次於台積電。表面上,這是一起產業整併的商業行為,但背後,卻藏著一場牽動中美對峙、台海安全與供應鏈重塑的地緣政治角力。

很多台灣人看到這則新聞,第一時間會關心的是:「會不會又是一場技術外流?」「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會不會因此被削弱?」這些疑問,不只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,更深層的是一種地處風暴核心、卻缺乏話語權的無力感。

事實上,從這起併購傳聞,我們不只該關心「聯電會不會賣給美國」,更該問的是:「這個世界,真的還需要台灣嗎?」

美國的焦慮,是全球的轉向

從川普到拜登,美國政府推動「晶片復興」,目的就是要把半導體製造搬回本土,減少對亞洲、尤其是台灣的依賴。當台積電被「力邀」到亞利桑那建廠、當聯電被鼓勵在美設廠、當格羅方德想與聯電合併,這些不是偶然的決策,而是有系統地改寫供應鏈的分布方式。

更弔詭的是,這些政策一方面希望「降低風險」,一方面卻又仰賴台灣的技術與人才協助落地,這就像一場矛盾的愛情:又怕失去,又想擺脫。

但美國的急,是可以理解的。根據集邦科技統計,成熟製程晶片全球市占中,台灣占了44%,中國31%,而美國僅僅5%。當今世上大多數汽車、工業設備、甚至軍事雷達,都仰賴這些非先進、但不可或缺的晶片。而中國中芯國際也正以北京政府大力扶植之姿節節上升,今年營收甚至超車聯電,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。

換句話說,美國想要做的,不只是「斷開依賴」,更是「搶在中國之前」,搶到成熟製程的關鍵地位。

台灣的兩難,是命運的寫照

對聯電而言,格羅方德的提議可能帶來的是技術交流、產能擴張、甚至市占率飛躍。但同時,它也可能是把核心技術與話語權拱手讓人。過去兩年,聯電曾被建議直接在美國設廠,但因為生產成本過高而作罷。如今若合併成真,總部設在美國,決策權是否仍在台灣?這些都是市場與政府最關注的問題。

更現實的是,這樁交易還得過一道門檻:中國。

根據中國的《反壟斷法》,只要併購雙方在中國年營業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,就必須申報。先前英特爾併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就是卡在中國的審查上,最終破局。這次聯電若與格羅方德合併,也極可能被中國視為「地緣壓縮」的案例,而遭到封殺。

這就形成了第二層弔詭:一方面,美國急著想要拉攏台灣的技術,另一方面,這種拉攏又被中國視為挑釁,台灣就這樣卡在兩強之間,被迫做選擇。

但,台灣真的有選擇嗎?

中國的突進,是未來的現實

從中國的角度來看,他們早就意識到不能依賴外國晶片。無論是「中國製造2025」或「十四五規劃」,國產替代一直是戰略核心。中芯國際、市占率、營收、市值都逐年上升,甚至在2024年首次超車聯電,這不是運氣,而是國家意志的體現。

這也帶來另一個市場現象:成熟製程不再只是「過時技術」,反而因其穩定、低成本、量產能力強,成為國家建設、電動車與軍用設備的命脈。當全世界把焦點都放在AI3奈米製程時,中國卻在「成熟製程」這塊另闢戰場,試圖用低價、高量打破西方壟斷。

這樣的布局,對某些台灣人來說也許是危機,但對另一群人來說,卻可能是機會。

畢竟,中國市場夠大,需求夠多,只要有實力、有關係、有耐心,仍可能分得一杯羹。許多台灣中高齡工程師、技術人員、管理者,仍默默在中國的半導體產線上發揮影響力。

他們不會上新聞,但他們是兩岸科技鏈真正的連接點。

一場不對稱的鬥爭,我們該如何自處?

今天我們看到的,不只是聯電的命運,而是台灣整體在「去全球化」與「再地緣化」的浪潮中,能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。

我們不能只靠台積電當靠山,不能只靠「矽盾」護國,更不能再自滿於「我們是不可取代的」。因為當全球都在分散風險、複製成功,技術和資源的優勢也將被稀釋。

但或許,我們還有一個優勢:那就是「人」。

有些人在中國深耕多年,有些人在美國矽谷累積經驗,他們都能成為橋樑,而不是牆。如果我們能用更開放的態度看待變局,用更務實的方式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,也許台灣不必永遠處在風暴中心,而是可以主導節奏,轉守為攻。

這不只是企業的選擇,也是國家的選擇,更是每一個台灣人的選擇。

 延伸閱讀:
中國新能源車電池技術大突破,台灣如何搭上順風車?

非洲手機之王的崛起,對台灣市場的啟示

大陸「蘿蔔快跑」穿梭自如,台灣能否抓住機遇?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流轉的歲月,不變的福字碑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圖片摘自網路)


還記得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,正是兩岸交流最頻繁的時期。幾乎每個月,都有來自台灣的朋友前來訪問,有人參加國際論壇,有人進行商務考察,也有人純粹來探索這座千年古都的風華。許多朋友在忙碌的會議間隙,總會撥空與我見面,而我則成了半個導遊,帶著他們尋訪北京的歷史印記。

選擇哪個景點成為了一道必答題。長城固然壯麗,故宮當然宏偉,但我最常帶朋友去的地方,卻是恭王府——這座隱身在紫禁城北側的靜謐府邸,既交通便利,又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讓人感受深厚的歷史底蘊。從初來北京的驚豔,到後來幾乎走得爛熟,恭王府的後花園,已是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權傾一時:從貪官府邸到親王宅邸

對許多初次聽聞恭王府的人來說,這名稱或許並不響亮,因為這個住宅的最後一任屋主-恭親王奕訢,雖在近代史是個重要人物,但是一般人對他還是不了解。但當我告訴他們:「這裡曾經是清朝權臣和珅的府邸。」他們的興致瞬間被點燃。和珅——這個在乾隆朝權勢滔天的貪官,傳言死後抄出的財富相當於清朝國庫十年收入,他的宅邸究竟有多奢華?

然而,踏進府內,許多朋友反而訝異,這裡不如預想中的金碧輝煌,反而顯得雅致內斂。或許,和珅深諳「財不露白」的道理,表面低調,內裡卻暗藏乾坤。這座府邸數度易主,歷經百餘年,輾轉落入恭親王奕訢之手,以「恭王府」之名流傳至今。


「天下第一福」的傳奇

恭王府這個景點,原先只有後花園部分開放,其餘的地方被當作中國音樂學院的校舍。後來因為北京舉辦奧運的關係,音樂學院遷往其他地方,整個恭王府才恢復原貌。 

恭王府最令人津津樂道的,莫過於後花園裡那塊「天下第一福」石碑。這塊福字碑,相傳出自康熙皇帝之手,原是為孝莊太后祝壽所書。福字融合了「子、田、才、壽、福」五種吉祥寓意,象徵家族興旺、福祿綿延。然而,這塊珍貴的石碑,在乾隆年間神秘消失,直到百年後,才在恭王府後花園的秘雲洞內被發現。

傳說,這是和珅趁乾隆御駕出征時,偷偷從皇宮內搬來的寶物。他為了確保福氣不被奪走,在後花園修築了一座假山,將石碑藏於山洞內。這座假山上雕刻著雙龍搶珠的圖案,而這顆珠子與福字碑相連,只要移動石碑,珠子便會掉落,進而雙龍崩塌,象徵皇權不穩。這樣的設計,不僅反映了和珅的貪婪,也展現了他的精心算計。


人潮不息的王府秘境

每當我帶朋友來到這裡,總能看到他們驚奇的表情。導遊一遍遍地講述這些傳說,我聽得多了,也能倒背如流。而導遊在敘述者高潮起伏的歷史傳說時,總不忘說每年都要拓印這個「福」字做成福字畫,再加上遊客一再撫摸,雖然這個「福」字現在有玻璃覆蓋在上面,還是會影響這個字,所以明年這個字可能就看不到了!紀念品也可能沒有了!於是,各種福字紀念品熱賣,我自己也買了不少,從福字畫到徽章,收藏了不下二十件。

然而,歲月流轉,福字碑依舊穩穩地立在那裡,彷彿見證著時代的變遷,卻未曾動搖。


交流的變遷與未來的期盼

如今,兩岸關係已不如往昔,據說台灣團客未來赴大陸旅遊,甚至需要事先登錄才能前往。曾經熱絡的互動,如今卻有層層阻隔。我已回到台灣,恭王府的記憶仍鮮明如昨,然而,那些午後的閒談、那些充滿驚嘆與笑聲的遊覽,彷彿成了遙遠的夢境。

歷史不變,但時代在變。我不知道,未來是否還有機會,再一次帶著朋友走進這座府邸,再次感受那段充滿故事的午後時光。只是,如果有一天,這段交流的記憶真的如傳說中的福字碑般,被歲月的風塵掩埋,那該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。

延伸閱讀
中國軟實力超越英國 台灣如何找回文化輸出的黃金時代?

低谷中的善念:如何在春節前夕為生命注入希望


北京生活札記:電動自行車、摩托車與狗牌的城市故事

 

從羨慕台灣到超越台灣,如今卻被自己汽車打臉?

  小米SU7 Ultra車主集體抗議選配艙蓋功能不實,爆發退車潮與維權風波。中國汽車市場信任危機,引發台灣關注。圖為倪國緯評論小米汽車事件所用示意圖。 今年春天,一輛名為小米 SU7 Ultra的電動車在中國大陸引爆市場話題。外型酷似保時捷、性能直追超跑,官方宣稱馬力高達154...